付小為
夏日來臨,武漢也進入到龍蝦旺季,龍蝦店成為眾多“吃貨”們交流情感的好去處。每到傍晚6點,城中知名龍蝦館就排起了長長的隊伍。
隨之而來也有了新問題,有報道稱,在武漢吃蝦相對集中的幾個區域,在中午、下午用餐時間總會對應形成擁堵高峰,不僅食客為停車、行車傷腦筋,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大受影響。
突然誕生的“蝦堵”現象令交警也大感棘手,分析來看,主要還在蝦店的連鎖扎堆開設。聽起來是因吃蝦旺季而起,可考慮到龍蝦養殖季的科學性延長,眼前的危機似乎需要更長時間來消化。
事實上,開店熱未必只是龍蝦熱潮表象下的追風,更大程度上它迎合了餐飲業的發展趨勢,與未來城市人的就餐趨向相契合。城市快速發展,工作節奏進一步加快,私人生活空間相應的壓縮,外出就餐成為既省時又兼具社交功能的選擇,自然地帶動起餐飲業的發展。許多我們所熟悉的美食之都,往往是繁華高效與食文化發達的集合體,其關聯性並不偶然。與此同時,外出就餐的消費性特征本身也說明了一地的購買力水平。
由此而言,無論是個人生活水平的提升,還是城市發展的走向,都更傾向於愜意的吃貨生活。那麼,既然外出覓食將不可避免,是不是意味著擁堵的不可避免呢?顯然並不如此。
在“蝦堵”的問題上,首先不能把症結歸咎於店多扎堆。回到汽車上來,可以說,隨著城市消費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外出消費娛樂活動的增多,類似“蝦堵”的現象才剛剛開始。認識和化解“蝦堵”,既要有即時針對的局部措施,也要有長期應對的系統布局。
“蝦堵”不難找原因,幾處堵點均為老城區、車位有限、局部限行、車輛較多,與大部分交通致堵因素並無二致。進一步看,道路的重新布局、車位的添設都很難在短期實現,最簡單有效的方式其實是減少堵點的通行車輛。
目前治理“蝦堵”,各堵點交警除了將常態化嚴格管理延長到下午至夜間,加強管控疏導,就是呼吁食客們搭乘公共交通前往,但后者作為善意的建議能在多大程度上被採納實未可知。這大概也是今天乃至未來城市擁堵加劇的可預見因素。
汽車保有量的與日俱增,出行方式的多樣化,完善了生活的豐富性,卻為城市交通管理帶來了最大的變量。而完全無拘束的個人化出行選擇,在保障駕駛員自由行車權的同時,也無形中壓縮了無車者或未駕駛者的權利。例如,“蝦堵”對周邊居民生活的影響,遍布街頭的無理佔道,機動車對自行車道的侵佔等等。
“蝦堵”、“食堵”這樣的新問題,對交通管理是個新挑戰,除了城市加快交通網格完善、增加車位基建之外,對城市局域車輛出行管理方式或許也需要創新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