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沙嶺
“煤價都降成‘白菜價’了,電價為什麼不能跟著降?”“為什麼油價降了,物流成本卻總也降不下來?”《人民日報》記者近日對浙江、河南兩省四市的53家企業成本狀況展開調查。不少制造業企業反映,雖然煤、油等原材料價格一直在降,但一些來自水電熱氣等壟斷性行業的成本仍然“堅挺”,在企業總成本中的佔比不降反升,加重了企業的生存負擔。
在經濟下行、制造業生存壓力空前的當下,記者目睹如此之“怪現狀”,著實有些刺眼。這顯然屬於經濟肌體的局部性“梗阻”,使得各類經濟主體無法在同一個頻道裡“共振”——當原料成本企穩甚至一再降低的時候,企業成本要因為這種“梗阻”,依舊居高不下甚至負擔增大,你總是甘我總是苦,這不僅影響了制造業企業的“心情”,也嚴重影響到企業運轉的品質,乃至市場的公平。
旱澇保收,甚至旱澇了格外豐收,這是某些壟斷行業的特有現象,它不跟國家的整體經濟狀況在同一頻率,更遑論“同呼吸共命運”。時間長了,他們也不把自己當做市場流通裡的一個環節,而是把自己當成政府權力延伸出來的機構:成本是一本內部糊涂賬﹔如何定價完全自己說了算﹔怎麼給下游企業制定規則也是一言堂……結果造就了各種各樣的“壟斷性特權”——企業隻要裝了變壓器,管你用不用,都要白白交數百萬元變壓器基本電費﹔企業要排放廢水,當地隻有一個“特許經營”廢水處理公司,處理“三廢”就得“求爺爺告奶奶”﹔油價不斷降,可高速公路、鐵路等具有壟斷特質的行業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為了推動企業發展,國家於2015年底出台了降低成本的六大“組合拳”,其中就涉及電力、物流這些跟企業運行直接相關的行業:降低電力價格、降低稅費負擔、降低社保成本、降低財務成本,降低流通成本、降低交易成本……現在看來,出台的好政策還不夠,一旦涉及具體的利益分配,既得利益部門的阻力不容小覷,讓他們尊重市場規律,甚至主動讓出不該得到的利益,還是非常困難的。
沒有強有力的驅動,誰都不願意放棄原有的“旱澇保收的那杯羹”,也不會輕易“按市場規律”辦事。他們會擔心,如果壟斷性特權被打破了,一切資源配置都按照市場規則來了,權力的自由裁量空間就會減弱﹔自身甚至也會面臨成本與生存壓力,舒坦日子就沒有了。可隻要不打破這種半壟斷性質的格局,市場就會持續扭曲,服務就很難到位,下游企業成本就很難“水到渠成”地由市場決定,經濟運行的底盤,也就很難良性而潤滑地轉動起來。
過去人們常說,在建設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屬於市長的找市長,屬於市場的找市場。現在看來,市場局部遭遇“腸梗阻”的問題,單純地指望按照市場規律來完善市場規則,是行不通的。上述加劇企業運行成本負擔的行業,無不來源於政企權責界定不到位的壟斷領域。換句話說,正是權力與行政壁壘,造成了水流不暢,形成了特殊利益聚集的經濟“堰塞湖”。
解鈴還須系鈴人,沒法按照市場規律來打破的壟斷,不妨靠“市長”發力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