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波
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明確提出,“新常態不是一個事件,不要用好或壞來判斷﹔新常態不是一個筐子,不要什麼都往裡面裝﹔新常態不是一個避風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難做好的工作都歸結於新常態,似乎推給新常態就有不去解決的理由了。”
“新常態”一詞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首次提出后,其概念和內涵不斷豐富完善。作為對我國發展新階段的特征新概括、規律新認識、政策新依據,“新常態”准確、全面體現了中國經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然而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地方尤其一些領導干部對“新常態”本身的認識,還存在不同程度的誤區,文件裡、材料上,會上會下,張口閉口是“新常態”,一時間,“新常態”竟然成了一個筐,啥都往裡邊裝。
留心人不難發現,自從劉雲山“解決好聯系和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問題”那一刻起,“最后一公裡”就成了一些領導干部的新鮮熱詞。無論是領導講話,還是政府發文,不管是工作計劃,還是總結經驗,出現頻率非常高。像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最后一公裡”問題台帳,解決群眾“最后一公裡”問題,破解“最后一公裡”難題,就連公車改革,也有人把“最后一公裡”派上用場,叫什麼“最后一公裡”考驗公車改革,等等。所有這些,讓人感懷頗多,但留給人更多的還是深層次的反思。
正本清源,我們先要看清楚“新常態”現實和歷史的大邏輯。習近平以“新常態”定義當下的中國經濟發展階段,並通過“新常態”透視中國宏觀政策未來的選擇,絕非“一時興起”,而是深思熟慮之舉。
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以新常態來判斷當前中國經濟的特征,並將之上升到戰略高度,表明中央對當前中國經濟增長階段變化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刻,正在對宏觀政策的選擇、行業企業的轉型升級產生方向性、決定性的重大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在提及“新常態”后,習近平又進一步指出要“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因為如今的中國,經濟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也面臨經濟放緩、消化產能過剩任務繁重、內生動力不足等困難。尤其是當增速換擋期、轉型陣痛期和改革攻堅期等相互作用后,宏觀調控的難度進一步加大。因此,面對新常態,我們怎樣去搶抓機遇,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創建新的競爭優勢,跟上時代發展步伐,實現新一輪的創新大發展等。隻有認清此問題,勇敢去面對,並拿出“敢為天下先”的勇氣,銳意改革,激勵創新,才能找准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新模式,走出新道路。
毋庸諱言,“新常態”實際上就是對過去那種“拼投資、拼資源、拼環境、拼負債”的中國經濟的一種糾偏,為今后的中國經濟發展給出了新的戰略定位,它意味著經濟目標調整、決策目標調整,宏觀政策和產業政策也要隨之調整。因此,我們必須在今后一個相當長地時間,把握好“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推動我國發展不斷邁上新台階。
相關專題 |
· 朱波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