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光明日報: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姜廣輝

2016年05月13日16:26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全文刊發。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2012年12月,我在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八項規定時就說過,我們不舒服一點、不自在一點,老百姓的舒適度就好一點、滿意度就高一點,對我們的感覺就好一點。《詩經》中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就是說官當得越大,就越要謹慎,古往今來都是如此,每一個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都應該明白這個道理。”

  “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出自《詩經·小雅·小旻》。《詩經》是中華元典之一。自先秦始,人們便喜歡引用《詩經》。《詩經》中的一些名言警句在人們不斷引用的過程中,被賦予了哲理的內涵。

  “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主要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思危﹔二是敬畏。這兩層意思常連在一起說。它告誡執政、參政者,要敬畏自己的位置,自己的過錯有可能帶來嚴重的后果。地位越高,越是如此。

  正因為有這樣的意涵,所以這句話不僅被后世當作明王賢哲所應有的處世態度,也成為士大夫修身處世所遵循的原則。如朱熹《敬齋箴》說:“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出門如賓,承事如祭,戰戰兢兢,罔敢或易,守口如瓶,防意如城。”文天祥也曾說:“天祥自筮仕以來,戰戰兢兢,不敢有一毫自肆。”

  在世界上,各大宗教都有許多清規戒律。儒學不是宗教,那它靠什麼來約束儒者的行為呢?主要是對聖人經典名言的尊奉。在中華元典中,載錄了很多教人謹慎小心的告誡,如《周易》講“君子以恐懼修省”“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中庸》講“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等。這些教誡都是提醒人修身處事應謹慎小心,其意如今人所說“小心沒大錯”。

  “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句話,極善比喻與形容。假如你真的站在深淵的邊緣,走在河湖的薄冰上,那肯定會“戰戰兢兢”。可是,如果你站在很安全、很踏實的地方,也有“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感覺,那是不是就比較難以理解了?

  傳統的儒者不這樣認為,在他們看來,具有較高社會地位的人,立身處世都應以此為基點。首先,應該如何認識這個世界。古人說:“涉世如川,行身如舟。”大川大河有急流、險灘、暗礁和漩渦,行舟其中時刻有傾覆的危險,人世也是如此。這句話特別告誡那些佔據重要位置的人,徇利忘義,縱情極欲,隨時都有可能招來身敗名裂、喪德殺身之禍。

  其次,謹慎與魄力乃是對立統一的關系,曾子講“士不可以不弘毅”,但弘毅是一種道義擔當精神,並不意味放浪粗暴就是“弘毅”。而道義擔當精神正需要謹慎處事的態度,所以曾子每日三省吾身,並一生奉行“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守身名言。

  《韓詩外傳》以講故事的方式來傳播《詩經》的精神主旨,其中借孔子之語講賢明的執政者有“三懼”:“一曰:處尊位而恐不聞其過﹔二曰:得志而恐驕﹔三曰:聞天下之至道而恐不能行。”為了詮釋這“三懼”,《韓詩外傳》分別講了三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昔年越王勾踐打敗吳國,稱霸天下,擔心從此沒有臣下敢於指出他的缺點錯誤,於是向諸位卿大夫發布命令:“聞過而不以告我者,為上戮。”越王勾踐可謂“處尊位而恐不聞其過”的典范,這一點值得我們今人學習。

  第二個故事:昔年晉文公以詐謀大敗楚國,退而有憂色。隨從問他擔憂什麼,他說:“詐勝之徒,未嘗不危,吾是以憂也。”晉文公可謂“得志而恐驕”的典范。今天,我們政界、企業界、學術界的一些人士取得一點成就,便沾沾自喜,大吹大擂,這同樣很危險。

  第三個故事:昔年齊桓公得賢才管仲、隰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桓公說,吾得二位賢卿,使“吾目加明,吾耳加聰”,我不敢獨擅,我要祭告先祖,讓他們監督我聽從賢卿的意見。齊桓公可謂“聞至道而恐不能行”的典范。

  《韓詩外傳》講這些故事,反映了當時儒者對《詩經》“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話有了新的體味、新的領悟。我們今人,尤其是身處高位、掌握著一定權力的黨員領導干部,也應從中反思自省,端正心態,嚴格要求自身。

  (作者系湖南大學特聘教授,經學史專家)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