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英
建立特殊預防機制,一旦發現精神不正常的患者存在醫療糾紛,應該啟動應對機制,包括對精神疾病進行檢查和治療
5月7日,廣東省人民醫院發布消息稱,5日在家中被砍傷的本院口腔科原行政主任陳仲偉,經過43小時的連續搶救,終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去世。對此,廣東省衛計委下發緊急通知,要求各醫療機構立即對醫療糾紛登記情況進行梳理,重點排查有潛在傷醫傾向的重點人群,嚴密防范全省醫療機構暴力傷醫事件發生(5月8日《新京報》)。
這起傷醫案可以用“殘暴”二字來形容,即比一般暴力傷醫案更為殘忍。據悉,陳仲偉全身被砍三十余刀,面部被砍傷,腹部多處長傷口,膝關節被砍爛,足后跟被砍斷。該院十多個專業的一百多名醫護人員先后投入了搶救,也沒有挽救陳仲偉的生命,令人痛惜。而這個砍人者手段如此殘忍,也讓人憤怒不已。
對於頻發的暴力傷醫事件,從上到下出台過不少措施,歸納起來主要有三大類:一是事前預防,如增加安保人員設立警務室、推行醫療責任險統保、完善醫療糾紛調處機制等﹔二是事中控制,如發現情緒異常人員立即報警、迅速隔離、就地制服等﹔三是事后追責,對嫌疑人依法予以治安管理處罰或追究刑事責任。
以上措施不可謂不全面,但從廣東發生的這起傷醫案看,事前預防機制仍有不少疏漏。比如醫院方面看似銅牆鐵壁,陳仲偉卻是在家中被砍傷,這說明僅在醫院強化安保是不夠的,醫護人員離開醫院后的人身安全仍沒有得到保障。廣東衛計委這次要求加強醫院宿舍安保雖有針對性,但醫生外出途中的安全仍難以保障。而給醫生配保鏢則不現實。
怎麼辦?筆者認為,有必要提高醫護人員的安全意識。據了解,今年4月,這名砍人者就在小區門口攔截過陳仲偉,陳仲偉也曾提醒同事留意行凶者,然而其本人卻對砍人者警惕性不夠。如果陳仲偉能夠高度警惕,或許可以避免悲劇發生。在傷醫事件不時發生的今天,每個醫護人員都需要強化安全方面的培訓,比如美國曾組織醫護人員參加反暴力培訓。
盡管各地都有醫療糾紛調處機制,但不是每個患者都願意調解都適合調解。據說砍人者在1991年找陳仲偉做過口腔手術,現牙齒變色要求賠償,顯然這是一種無理的要求,對這種要求該如何處置,同樣需要健全相關機制。比如日本醫院設專人聆聽患者苦惱,然后有針對性地予以化解。如果國內醫院也這樣做,或許能避免悲劇,因為患者的要求、情緒有了出口。
對於暴力傷醫,我們一貫的主張是嚴懲凶手,雖說嚴懲(比如醫鬧入刑)有一定威懾力,但嚴懲畢竟屬於事后措施,已經無法挽救部分醫生的生命和健康。再說,某些砍人者未必在意嚴懲,例如廣東這起傷醫案的砍人者“懷疑精神不正常”,假如他是精神病患者,那麼未必會在意嚴懲措施。所以,如何對這種特殊患者建立有效預防機制,值得思考。
筆者建議,建立特殊預防機制,一旦發現精神不正常的患者存在醫療糾紛,應該啟動應對機制,包括對精神疾病進行檢查和治療,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協調,讓公安、社區、醫院等共同化解醫療糾紛。總之,每起傷醫案都是一種警示,不管事前事中事后相關機制是否健全,都要從每起案件中吸取教訓繼續完善預防措施。
傷醫案國外也有,不少做法值得借鑒。例如美國對於防范暴力傷醫有詳細的操作辦法,如醫療場所必須安裝報警鈕,配備手持報警器等有效報警系統﹔設置緊急員工避險房間,保証治療區有備用出口﹔家具布置和治療區陳設應避免妨礙員工脫困……總之,預防措施越細致周到,醫護人員安全越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