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如
習近平日前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向用人主體放權,為人才鬆綁,讓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充分迸發,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盡展其長。(人民網,5月8日)
古人雲:“汝之蜜糖,彼之砒霜”,人才使用亦是如此。人才放在合適的位置,才能適銷對路、才盡其用,發揮最大價值﹔人才放在不適合的位置,往往會導致人崗不適,對人才是種浪費,對崗位是種荒廢。隻有消除人才體制機制壁壘,掃清人才流動障礙,形成人崗雙選、自由流動的“人才圈”,才能更好的為人才鬆綁、為崗位選才,最大限度為深化改革釋放人才紅利。
過去,人才使用往往是一條線上連成一串。地域、院校、行業,一條條線自上而下串起了人才。縱向上,人才線習慣於自上而下發現人才,層層設卡把關人才。往往在能力之外會有諸多客觀因素制約人才的發展。一旦遇到發展桎梏,本應發揮更大作用的人才就會停留在某個層面止步不前。橫向上,各條線之間往往沒有交叉點,也就少了不同領域之間人才碰撞火花、找尋靈感、互幫互助的機會。不同人才線之間,楚河漢界界限分明,彼此之間難以靠近,浪費了很多本能齊頭並進的機會。
人才機制改革,連點成線、接線成圈,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通過創新人才培養、評價、流動、激勵、引進、保障機制、解決人才評價中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問題,健全市場化、社會化的人才管理服務體系等有效手段,解開了束縛人才作用發揮的繩子,打破了原本相對獨立的人才管理“線”,營造了自由流動、自由發揮、優質保障的“人才圈”。
變“線”為“圈”,不只是名稱的改變,更是從管理人才向服務人才的理念轉變。一方面,清理了人才進“圈”的不必要門檻,把人才認定的標准從“高大上”變為了“更實用”,不看本本看本事,不看名頭看實效,讓更多的人才能夠被納入“圈子”、享受服務﹔另一方面,掃除了“人才圈”內自由流動的各類壁壘,讓發展機遇能通過市場化手段更好地選到人才,讓真才實學的人才能通過社會化的方式更好地找到施展舞台,通過雙向選擇確保人崗相適,最大限度避免人才被忽視浪費、作用發揮不充分等問題。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打造自由流動的“人才圈”,營造更公平、更透明、更開放的人才環境,在人才尋找舞台與崗位求賢若渴之間架起了高效、快速、便捷的溝通橋梁。既能讓人才作用得到更好地發揮、權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也能讓人才需求單位得到更多發現人才、得到人才、用好人才的機會,真正實現了人才與用人單位的雙贏,也必然會成為“人才引擎”新啟動再加速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