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監管“查毒”需要練就哪些功夫?

黃詰雲

2016年05月06日16:0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縱觀時下,“且需辨取假和真”的人造米、“出淤泥而不染”的美白藕、“下無根蒂旁無連”的毒豆芽層出不窮。變換著添加劑、身披著“花外衣”的問題食品接二連三地出現在餐桌上,讓媒體曝光根本停不下來。

可以說,問題食品伴隨著“吃貨時代”而至,卻未因“嚴查時代”而止,反倒大搖大擺地招搖撞市,絲毫不見收斂。面對食客的期盼,制度一直在出力、懲罰一直在發力。可是,小作坊“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伎倆依舊存在、大企業“觸動利益比觸及靈魂還難”的思想始終殘留。市場經營者貪圖利潤、對問題食品寵愛有加,購買者不懂鑒別、對蠅頭小利趨之若鹜。多方合力為問題食品開山辟路,助推談食色變的高漲。

事實上,監管作為“查毒”的主力軍,卻常常晚半拍。問題萌芽之時,缺乏防備意識﹔媒體曝光之后,現身嚴查狠打。本該是監管的本職工作,卻換記者來當偵察兵。靠撿現成的便宜來立功,著實叫人恨鐵不成鋼。

的確,監管“查毒”要想穩、准、狠,還得跟著記者的套路走。以爆料人為突破口,細查生產源頭、批發市場的貓膩,緊盯“毒物”的流向,練就善識別、有邏輯、敢擔當的記者功夫,為食品安全保駕護航。

練就貫穿始末的“邏輯功夫”。監管要想邏輯清,還原記者偵查全過程是基礎。一方面,從生產源頭入手,對“制毒者”進行調查取証。繼而追蹤市場內的不良信號,通過蹲守、暗訪等形式,尋找“毒物”蹤跡。最后,順藤摸瓜地找到問題食品的流向,發揮曝光效應,讓食客有備無患。另一方面,在監管體系上做文章。食品安全監管涉及農業、衛生、質監等多個部門,“九龍治水”往往漏洞百出。遇到問題“踢皮球”、發現問題獨攬功的現象屢見不鮮。要想破除盲目治理的迷局,關鍵要打造環環緊扣的“鏈條式”體系。及時將監管部門不作為、亂作為的行為扼殺在搖籃中,為“舌尖上的安全”穿上防護甲。

練就撥開雲霧的“識別功夫”。面對“毒物”的猖獗,生產者自然逃脫不了干系。在生產加工的過程中,使用霉變原料、下腳料等原材料,濫用蘇丹紅、硫磺等食品添加劑。一連串違背道德的操作,把問題食品從不衛生上升到不安全。而且,大多生產者是老江湖,懂得投機取巧,善於與監管捉迷藏。時常利用夜晚、周末等非常時段進行生產活動,巧妙地與監管人員擦身而過。所以,監管“查毒”要准,就得具備“不畏浮雲遮望眼”的識別功夫。以日常監督為主、突擊檢查為輔,對生產環境、生產原料等進行交叉檢查。根據檢查的一手資料,建立誠信平台。將失信的生產者列為重點目標,實行重點對待。

練就不畏強權的“擔當功夫”。比起高昂的違法成本,大多“制毒者”更願意把“油渣”拋向監管人員,換取長久的庇護。作為食品安全守護神的監管一旦淪陷,“保護傘”即刻生效。精准識別退化為“不識廬山真面目”,邏輯清晰演變為“剪不斷理還亂”。面對五光十色的誘惑,監管人員需要學習記者“風狂雨急時立得定”的擔當精神。聚焦主業主責,履行好“察”和“查”的義務。同時,站好監管最后一班崗。關注問題食品的流向,對學校、醫院等重點單位進行嚴格監控。一旦發現問題食品的身影,立即採取應急措施,防止集體性食品安全危機的出現。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對於屢禁不止的食品問題,監管“查毒”還得走向正規,學習記者的偵查優點,練就一身真功夫。一言以蔽之,守護舌尖安全,監管一直在路上。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黃策輿、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