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中國青年報:作弊入刑,擋不住泄題事件頻發?

俞詩逸

2016年04月27日08:27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作弊入刑,擋不住泄題事件頻發?

  在確保考試公平性上,政府理應承擔監督的職責。如果對此採取息事寧人的做法,不僅會使政府的公信力不斷下降,也會縱容舞弊行為的再次發生。

  近日,根據網友舉報和媒體報道,在今年一些地區的公務員“省考”、英語專業四級考試中,均出現了疑似泄題情況。對此,有關部門表示將會及時調查核實,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以給廣大考生一個明確的答復,還社會一個公道。

  看到這樣的新聞,我們或許不會感到陌生,僅在去年,就發生過江西高考替考案、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泄題案,如今“一波剛平、一波又起”,所隔時間之短,令人驚訝。從去年11月起,根據《刑法修正案(九)》規定,在法律規定的國家考試中參與作弊者會被判刑處罰,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作弊入刑”似乎並沒有起到應有的震懾作用。

  考試關系到每一個考生的切身利益,對於他們而言,公平高於一切,全國性考試更是如此。每一次考試,都是對政府公信力、社會誠信度的考驗,然而,頻發的泄題事件無疑讓這種考驗變成了質疑,這是各方都不願看到的結果,可是為何還會屢禁不止?

  不可否認,泄題、作弊等現象背后最重要的是利益的驅動。盡管代價高昂,但出於高額的回報,一些人還是鋌而走險,參與作弊犯罪。在極個別考生看來,或許作弊被抓是個小概率事件,而作弊成功的回報卻是顯而易見的。一些不法分子正是抓住考生的這種僥幸心理,通過各種渠道與考生進行交易,由於回報誘人,形成了組織者、作弊者、監考者乃至命題者之間的一條完整的利益鏈,一旦得手多次,他們就會變得肆無忌憚,甚至還傳授所謂“保過經驗”,從而使這條隱秘的利益鏈變得更加牢固。這樣的例子在往年的新聞報道中屢見不鮮,近年來更有組織化、專業化、群體化的發展趨勢。

  在確保考試公平性上,政府理應承擔監督的職責。然而在一些地區,個別官員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盡可能地將作弊事件的影響降至最低。考試公平關乎考生切身利益,有時候一分之差可能就會影響一個人的命運,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下,標准化考試仍然是選拔人才的重要途徑,可如果一旦有人作弊成功,則將嚴重地破壞錄取秩序。如果對此採取息事寧人的做法,不僅會使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也在很大程度上縱容了舞弊行為。

  更令人擔憂的是,一旦犯罪團伙多次得手,加上政府監管不力,將會嚴重侵蝕社會風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當勤奮備考讓渡於鑽營關系,當安心學習讓渡於投機圖利,這樣的社會能好嗎?頻繁發生的泄題事件反映的是劣幣驅逐良幣的社會法則,拷問的是社會的誠信,挑戰的是法律與政府的權威。要想真正改變這一局面,需要全社會成員聯合起來,加大監督力度,完善誠信懲戒機制。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黃策輿、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