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新華每日電訊:也鬧“兒科醫生荒”的美國如何“解荒”

郭爽

2016年04月12日08:32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原標題:也鬧“兒科醫生荒”的美國如何“解荒”

美國不少醫學機構和科技企業,正在借助科技手段爭相開發和推動新型醫療模式,為醫生短缺、兒科就醫難等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現在的年輕人,誰還願意做兒科醫生?”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兒科醫生黃立四對記者感嘆,“雖然兒科醫生需求大,但收入太低、壓力太大”。黃立四是洛杉磯地區知名小兒科醫生,找他看病得提前數日預約。黃醫生每個工作日約為30個孩子看診,每個孩子約15分鐘。
  很多人都不知道,美國也存在“兒科醫生荒”。據美國醫學院校聯合會公布的數據,到2025年,美國醫生或將短缺9萬人,其中,包括兒科醫生和家庭醫生在內的初級保健醫生缺3.1萬人。
  究其因在於,雖然美國醫生的社會地位和收入都很高,但兒科醫生卻是美國醫生中的“低收入者”。本月1日公布的最新美國兒科醫生薪水調查報告顯示,兒科醫生平均年薪為20.4萬美元,不到收入最高的整形科醫生44.3萬美元年薪的一半。
  從醫院獲利角度來說,兒科醫生也不太受待見。家庭醫生比專科醫生收入低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給醫院帶來的效益低——調查顯示,家庭醫生和兒科醫生每年為醫院帶來的效益比專科醫生平均要少約20萬美元。
  另一方面,美國醫學院的教育成本相對較高。美國醫學會稱,醫學院畢業生平均背負的教育貸款約14萬美元。既然都是“苦哈哈”,用相近的教育成本和時間從醫學院畢業,多數人自然更願意選擇工資更高的工作。
  工資低、職業風險高、工作負荷重……美國不少兒科醫生都覺得自己“選錯了行”。數據顯示,68%的兒科醫生表示,如果可以重新選擇,他們不會選擇現在從事的工作。除了“后繼乏人”,美國兒科醫生還存在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現象。大片農村、少有醫療培訓計劃的地區是美國兒科醫生最短缺的地方。
  兒科醫生短缺導致的直接后果是,現有兒科醫生工作時長和工作壓力不斷增加,患者就診更難、就診預約等候時間變長,而就診時間則被壓縮。調查顯示,63%的美國兒科醫生每周平均工作時間為30至45小時,16%在46至55小時,13%為56小時以上。
  不過,與黃醫生的觀點不同,美國兒科醫生威廉·格爾森認為,正視兒科醫生短缺的事實,打造更科學的未來醫療模式,更合理地調配醫療資源,才是當務之急。
  為了解決兒科醫生短缺、患童就診相對困難以及偏遠地區兒科醫生不足等問題,美國兒科學會等機構一直在積極推動“遠程醫療”技術和服務的發展。“遠程醫療”可提高看病效率,還可大幅減少兒童患者前往醫院和就診等候時間,減少患兒監護人因帶兒童就醫耽誤自身工作的時間。
  科技行業也在醫療領域進行一些互聯網時代的新探索。比如,同在洛杉磯的兒科醫生山姆·金就選擇了與黃醫生不同的出診方式。
  “7歲患者,咳嗽,您方便出診嗎?”金博士的手機在上周六跳出這個提示。作為醫療應用程序“治愈”醫療團隊中的一名兒科醫生,金醫生點擊了“是”,帶上黑色挎包,披上白色外套,開車前往洛杉磯拉卡納達一處人家出診。
  這個有“醫界Uber”之稱的手機應用程序“治愈”,正在攪動加州傳統醫療市場。這款應用程序的使用者可以通過手機注冊、填寫看病申請,隻要寫清症狀或病症類型,並注明看病時間,發送就診需求即可。“治愈”程序會安排最合適的注冊醫生或護士到患者家中,最快兩個小時內就會有醫生上門看病。
  目前,這一應用的醫療隊伍中不少人都是兒科大夫。除了看病開藥,多數醫院檢查都能在上門服務中完成,包括一般健康檢查、流感疫苗注射和抽血等。“治愈”的用戶可以選擇傳統挂號模式,預約數天或數周后看診﹔也可以選擇“立即看病”,最快兩個小時內就有醫生上門。
  “治愈”並非唯一一家致力於發展互聯網醫療的美國科技公司。事實上,由此形成的競爭,正在推動更高效醫療服務的發展。
  為醫療應用服務的“尋呼機”就在嘗試更高效的就醫解決方案。用戶打開應用程序后,需要先描述自己的症狀,再由護士決定患者是需要醫生上門還是隻需要視頻診斷。對於無須上門的患者,視頻出診無疑會更節約患者和醫生的時間﹔而當患者確實需要醫生出診時,醫生會第一時間前往,但需根據病患情況收取50至200美元不等的出診費用。
  盡管上述醫療模式目前均存在爭議,技術上也存在不少障礙,但美國不少醫學機構和科技企業都開始著手研發面向未來的數字化醫療模式,借助科技手段爭相開發和推動新型醫療模式的發展,為包括兒科醫生在內的醫生短缺、病患就醫困難、醫療水平發展不均等問題提供科學的解決方案。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黃策輿、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