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注意的是,因為冒牌貨本身“不存在安全風險”,監管者很容易自我放鬆——反正也出不了大事,又何必費心費力?萬一事情被曝光,用“產品無副作用”這句大實話搪塞過去就算了。
針對近日媒體報道的上海公安部門破獲1.7萬罐冒牌嬰兒奶粉案,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責成上海市食藥局向有關公安部門了解案件情況,並協助公安機關追查涉案冒牌產品流向,控制風險。經初步了解,上海公安部門已經對查獲的假冒奶粉進行了產品檢驗,產品符合國家標准,不存在安全風險。
換句話說,這些奶粉本身是合格的,並非有毒有害,如果不是檢察機關以工作動態的形式公布這起案件,那些給寶寶們喂下冒牌奶粉的父母,極有可能永遠不會獲知真相。盡管“不存在安全風險”,但還是有一個問題令人心憂,如果更多“聰明”的不法分子學會了“謀財不害命”,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又該如何得到保障呢?
按照官方通報的信息,灌裝在名牌奶粉罐子裡的是低檔、廉價奶粉,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不同檔次奶粉間的差價賺取利潤。看來,他們也學聰明了,吃透了家長們“給孩子最好的”這種心理,還不用擔心因為奶粉質量問題露出馬腳。這就好比用普通蔬菜冒充有機蔬菜,吃不死人,也吃不出毛病。那些不具備專業知識也不可能置辦專業檢測設備的普通消費者,不知不覺中就中了這種“謀財不害命”的圈套。
也正因為“謀財不害命”,對於那些高價低質的冒牌貨,要想發現很難,監管起來難度就更大了。回想有關奶制品的著名的“三聚氰胺事件”,以及“安徽阜陽毒奶粉事件”,其曝光都是因為產品本身安全性存在問題,導致不少孩子病變,這才引起重視。相比之下,這次冒充名牌嬰兒奶粉的,的的確確都是合格的產品,官方的檢測也証實“不存在安全風險”。
按理說,既然魔高了一尺,道就得再高一丈,狐狸變狡猾了,獵手就要更聰明些。不法分子學會了“謀財不害命”的招數,監管部門相應地也得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就拿奶粉來說,不具備精准甄別奶粉檔次的能力,對其生產流通等各個環節的監管形成不了“閉環”,就等於對冒牌貨的放任。而監管越是落后,不法分子就越是瘋狂,相關領域很可能陷入混亂狀態。
需要注意的是,因為冒牌貨本身“不存在安全風險”,監管者很容易自我放鬆——反正也出不了大事,又何必費心費力?萬一事情被曝光,用“產品無副作用”這句大實話搪塞過去算了。在這樣的心態之下,那些市場高度開放的領域,或許通過自淨也能逐漸地解決問題,頂多讓消費者花點冤枉錢,但眼下在醫療等領域,因為財政資金的緊張,還有部分公共產品是交給市場的,一旦消費者的信心喪失了,很可能會給社會生活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