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夢計劃、自強計劃、圓夢計劃……近日,北大清華人大等多所高校陸續發布2016年農村學生單獨招生(高校專項計劃)簡章。今年,全國將有教育部直屬高校和其他自主招生試點高校共95所,共同承擔高校專項計劃,各校招生計劃不少於本科招生規模的2%。錄取優惠最高可降至一本線錄取。
從2012年起,我國開始啟動國家扶貧定向招生計劃,當年增加1萬名重點大學招生計劃,面向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參加全國統考的考生,實行定向招生。這一計劃發展到2015年,招生規模達到5萬人。對於這一計劃,社會輿論也存在質疑,認為是重點大學降低錄取標准錄取貧困地區農村生。要把國家扶貧定向招生計劃做好,避免“降低錄取標准”的質疑,最適合的辦法,就是由高校實行面向貧困地區農村生的自主招生。
此前,國家扶貧定向招生計劃的大部分招生計劃,是安排在高考集中錄取的提前批招生,由符合條件的貧困地區農村生報考,高校根據考生報考情況錄取。這種錄取方式,雖然增加了貧困生的錄取機會,但也存在兩方面問題,其一,難以對貧困地區農村生的綜合素質進行評價,無法了解貧困學生的真實情況——有一些當地的有權有勢者,就利用這一計劃,把戶籍遷到貧困地區,擠佔屬於貧困生的機會,另外,在貧困縣裡,還有城鎮戶籍學生和農村戶籍學生,簡單以貧困地區戶籍為報考依據,可能導致優惠措施無法真正落到貧困地區農村生身上,近年來,一些報道也對國家扶貧定向招生計劃中存在的弄虛作假問題進行了曝光。其二,由於針對貧困農村生的招生,屬單列計劃,這給其他考生的感覺是,高校為此降低錄取標准,也由此引發針對這一計劃的質疑,包括是不是制造新的不公平,會不會影響大學的生源質量等。
採用自主招生方式,就可避免以上這些問題。首先,高校通過自主招生,可以進一步了解貧困農村生的家庭環境和教育背景,甄別出不符合優惠條件的學生,把優惠給真正貧困的農村學生。其次,這和簡單給予錄取優惠不同,在自主招生過程中,學校會關注貧困地區農村生的綜合素質以及發展潛能,考察學生的素質和潛能是否達到本校的招生標准,雖然表面上看,獲得專項計劃機會的學生,也是降低錄取分數,但是,這是對貧困學生進行多元評價的結果,雖然其高考分數可能比其他學生低,但是其總體素質和其他學生是一樣的。這不是降低錄取標准,而是以更多元的評價,避免單一分數評價對農村學生的不公平——讓教育起點低、教育條件相對較差的農村生,用同一張試卷的分數與城市學生競爭,看上去是分數公平,但實質並不公平。
在美國,對來自教育薄弱地區、貧困家庭的學生,也是採取這種多元評價方式,假如有兩個學生,一個學生來自富裕家庭,一個來自貧困家庭,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的SAT(美國高中學術能力評估測試)分數低於富裕家庭學生,而且高中學業成績也落后於富家子弟,但大學考察他發現,他由於要勤工助學,每天用在學習上的時間遠遠少於富家子弟,因此也錄取了他,學校認為,他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用這麼少的時間能取得這樣的學習成績,也是優秀的。
換言之,對貧困學生降低錄取分數,不是降低標准,而是綜合評價貧困學生所處的教育環境、家庭環境做出的多元評價,是對其所處薄弱教育環境和貧困家庭環境的校正和補償。這就讓大學招生扮演社會公正調節器的作用,而且也引導農村地區學校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
當然,自主招生的高校首先必須自尊自重,自招過程公開公平,不玩貓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