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中國青年報:從慎終追遠到催護新生

李濤

2016年04月01日10:54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從慎終追遠到催護新生

  清明節留給中國人的記憶,不僅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畫風。“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說的是清明時節到郊外踏青﹔插柳、斗雞、蹴鞠、蕩秋千,則是古人在清明前后開展的文娛活動。現如今,與清明節相關的家族傳統、宗族觀念,正隨著時代的變遷被慢慢消解,與此同時,如何以國家名義紀念英雄先烈,仍然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命題。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中國人向來有祖先崇拜的傳統,很多傳統節日和民俗都與祭祖有關,如除夕、清明、中元、重陽等,其中又以清明節最為重要。清明節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也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宗親節日,更是中華民族共同體認祖歸宗的思想紐帶。

  不過,清明節在中國傳統節日裡也相當特殊,其他節日多是根據月亮歷來確定的,而清明是極少見的與太陽歷吻合的節日。這是因為中國舊歷是陰陽歷並用的,常用的陰歷是月亮歷,二十四節氣作為陰歷的輔助系統,指導農業生產,其實就是太陽歷。清明最早出現在《淮南子·天文訓》中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一開始只是一個節氣,沒有特別的節俗活動。當代學者普遍認為,清明節祭祖、踏青等節日活動,以及鮮花、柳枝、風箏、秋千、曲水流觴、象征人物介子推等節日符號,主要來源於寒食節和上巳節。

  寒食節在清明的前兩天或一天,這是一個與生老病死,新陳代謝密切相關的節日。在這一天,人們最主要的活動就是禁火、冷食,熄滅舊火、點燃新火:熄火以象征寒冷季節的結束,重新生火則象征著新季節和新生命的開始。介子推傳說之所以能附會成寒食的起源,其實也是因為傳說的核心“感恩”,與寒食節強調對於“過去”的懷念和感謝不謀而合。南北朝時寒食節開始出現祭祖活動,唐玄宗時,朝廷甚至強制規定將民間掃墓的風俗固定在寒食節。而也是在這個時候,清明逐漸從節氣變成節日,承擔著點燃新火的功能。到了宋代,因為兩個節日在時間上緊密相連,逐漸合二為一,清明將寒食節中的祭祀習俗收歸到了自己名下。

  如果說清明節祭祖的習俗主要來源於寒食節,那麼踏青游玩的習俗則主要與上巳節密切相關。古人將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魏晉之后將上巳節改到三月三日。它本身也是一個有關新生的節日,也是古代中國的“情人節”,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戲,互相表達愛慕之情。著名的《蘭亭集序》記載的就是魏晉名士在上巳日的活動,“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在這一天王羲之興起了強烈的珍惜生命的意識。可以說,這是一個典型的春天節日,清明節洗濯踏青、除垢迎新的內涵,主要來自於上巳節。

  寒食、上巳、清明,是傳統的春季三大節日。到了明清以后,寒食和上巳都逐漸退出了節日系列,春天隻剩下了清明一個大節日,但是寒食和上巳的文化內涵和功能卻沒有消失,而是通過清明節得到了綜合與升華。中國人又十分珍惜春天,認為一年之計在於春,從這個角度來講,作為春天唯一的節日,清明節的意義無論怎麼強調都不過分。也因此,現在很多傳統節日受到冷落,清明節卻盛行不衰並獲得了新生。人們還賦予了清明節很多新的活動方式,如緬懷革命先烈、網上祭祖等等。

  清明節融合寒食和上巳,因而同時具有了慎終追遠和催護新生兩大象征意義。就前者而言,祭奠民族先祖,可以培育民族情感、增強民族認同﹔緬懷革命先烈, 可以進行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祭掃親人陵墓,可以促進家庭和睦、親族團結。就后者而言,“踏青”、植樹,可以親近大自然、熱愛生存環境,更深刻地體會到人、社會、和諧相處的重要性。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謝磊、趙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