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微
嚴格的制度、先進的技術、有效的監管,使得疫苗這一特殊產品在採購、運輸、儲存和使用各環節,都扎緊了公共衛生安全的底線
山東非法經營疫苗案“問題疫苗”涉及省份之多,令人咋舌。人們發現,作為醫療重鎮的上海卻幸運地置身於“問題疫苗”之外。
每年上千萬支的疫苗接種量,即使是市場化程度較高的二類疫苗,每天的接種量也有數以萬計,上海又為何能躲過這次問題疫苗的侵襲?當地疾控中心的答案並不復雜:嚴格的制度、先進的技術、有效的監管,使得疫苗這一特殊產品在採購、運輸、儲存和使用各環節,都扎緊了公共衛生安全的底線。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作為一項事關千家萬戶、特別是廣大兒童和青少年健康的特殊產品,我國對疫苗的採購經營和使用環節有著明確的制度安排。根據《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國家對第一、二類疫苗採取了不同尺度的管制,相對而言,二類疫苗在使用上則實行市場化,生產企業可以向疾控機構、接種單位、疫苗批發企業供應,而疫苗批發企業可以向疾控機構、接種單位供應,不同的企業之間也可以互相供應。
但這並不意味著二類疫苗就可以在市場“天馬行空”。實際上,對於二類疫苗及冷鏈等運輸、儲存乃至使用環節,《條例》也都有明確規定,但此次“問題疫苗”遍布全國的網絡和渠道下線,長達5年的非法販售而未被及時發現,不僅是不法分子對市場規則的踐踏,更暴露了疾控系統相關機構、企業、人員對制度的漠視、執行的不力,暴露了相關部門在實際工作中監管的疏漏、責任的缺失。
相形之下,上海對於制度的落實、規則的執行更為嚴謹,更注重細節。這得益於上海長期以來形成的較強的規則意識、契約精神。比如,在二類疫苗管理中採取統一採購調撥,確保疫苗採購渠道可靠安全﹔規范疫苗儲存和運輸流程,提供安全的冷鏈保障﹔對於進入上海的疫苗,無論源頭來自何方,大到企業資質、批簽發証明,小到疫苗儲運途中的溫度記錄,都有細密的要求,確保了在各個環節都能力求風險可控。
盯緊源頭還要管住使用端口。在監管方面,上海的做法同樣值得借鑒。對於全市數百家規范的接種點,具備資質的工作人員還要經常接受專業培訓、考試並持証上崗﹔第三方配送機構定期下發疫苗,還須接受疾控中心的專業指導和衛生監督部門的監管。此外,頻繁進行的定期抽查和不定期暗訪,也對使用環節的質量提供了有力保障。這使得上海對疫苗的運輸、儲存和使用得以實現全過程、全覆蓋、全天候的監測與管理。
正如專家指出,“管得好疫苗,”一定程度上也是城市治理的水平的檢驗。作為一個在6400平方公裡土地上承載了2400多萬人口的特大型城市,開放的市場環境、高密度的人流,也給上海的城市運行帶來諸多挑戰。尤其是在市場化程度不斷提高,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進簡政放權的背景下,如何強化事中事后監管,考驗著各級政府的智慧和能力。事實上,無論是事關公共衛生安全的疫苗,還是交通、市容、秩序、信用,都有賴於健全的制度和嚴格的規章來保障城市的健康運行。另一方面,再好的規則,再有力的制度,也要人去實施、去執行,需要政府部門切實轉變職能,把該管的責任擔起來,管到位。隻有軟環境與硬約束相得益彰,才能使制度煥發出應有的力度,才能使城市有更安全的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就要講辯証法、兩點論,“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關鍵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該放給市場和社會的權一定要放足、放到位,該政府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各級政府部門深刻領會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真正把“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切實用好,才能不斷提高智力水平,讓人民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