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聃
國內的馬拉鬆賽事越來越多,各種奇葩事情也開始層出不窮。此前的2016清遠馬拉鬆賽上,近兩萬跑友參加,其中當天共發生12208例傷病。除此之外,不少網友在朋友圈和微博圈吐槽比賽現場垃圾遍地,還有不少跑友不幸把肥皂當成了面包吃。清遠市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鄧素貞說,去年清遠第一次舉行馬拉鬆比賽,12000多人參與了比賽,醫療保障隊伍也完成了7000多例傷病救治。
數目巨大的傷病救助,把肥皂當成了面包,比賽現場垃圾遍地,城市馬拉鬆賽過后,留下的是一地雞毛。盡管清遠馬拉鬆賽舉辦方隨后回應,網傳數字不實,因為按照慣例,救助次數不等同於救助人數。但不容否定的事情是,馬拉鬆賽被吐槽已非第一次發生。譬如就在去年號稱國內最大規模的富力海口馬拉鬆賽上,當時賽事有來自15個國家的近萬人參加,但比賽造成了城市的交通癱瘓。至於馬拉鬆賽參賽者猝死的現象,更是多次發生。
如何來看待這些馬拉鬆賽中的是是非非?表面上視之,它是馬拉鬆賽事的組織工作不力所致。倘若事前能多一些賽事的常識宣傳,自然不會發生跑友把肥皂當成面包吃的咄咄怪事﹔倘若能夠加強對賽事中的衛生管理,也斷然難以發生賽后垃圾遍地的不堪場景。但是,如果深入分析,某些狼狽的馬拉鬆賽之所以會出現,根源仍在於城市管理與宣傳的浮躁心理。畢竟,從常識而言,不是每個城市都需要一場馬拉鬆,也不是每個城市都能成功舉辦一場馬拉鬆。
應當看到,馬拉鬆賽之所以會成為時尚的運動方式,不是偶然的。一方面,這對應的是全面健身潮的急劇升溫,緊張的城市生活中,市民們有著不容低估的健身熱情,這種健身熱情並非得到充分釋放﹔另一方面,城市中的健身場所又顯得相對缺乏,群眾性的體育賽事又相對較少。如此之下,馬拉鬆賽事就成為一種趨勢,再加上城市管理者的“運動搭台、收益唱戲”訴求,它們既渴望通過賽事獲得經濟收益,又希望通過它來積極宣傳城市形象,馬拉鬆賽熱正因此而生。
這也是馬拉鬆賽會出現種種奇葩情形的緣由所在。從體育賽事的本質來說,城市的馬拉鬆賽不會一蹴而就,而是相當專業的事情,需要不懈的投入和專業化的運作,即便在國外那些有著二三十年馬拉鬆賽組織經驗的城市,其對賽事的投入都是一個持續的過程。而國內不少城市,其對馬拉鬆賽收益的期望,遠遠大於日常的賽事准備與運營。如此之下,出現馬拉鬆賽過程與結果的不盡如人意,甚至是網友對此的集體吐槽,實在不是什麼莫名其妙的事情。
蓬勃發展的城市馬拉鬆運動,對應的無疑是一個奔跑的中國,是公民健身熱情的噴薄而出。對此,城市管理者應當正視,並積極出台相應的引導舉措。但此種舉措,絕不應等同於舉辦一場粗糙的城市馬拉鬆賽。畢竟,這與體育規律有著內在的矛盾與沖突。在簡政放權之后,城市舉辦馬拉鬆賽已經不再需要國家層面的批准,更多的城市有著舉辦馬拉鬆賽的選擇自由。但是,在那些接踵出現的糟糕馬拉鬆賽之后,更多的城市可能需要保持克制。有時候,不是隻有奔跑才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