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宇
國家之所重者,人才也。當前,我國正處於全面小康的決勝時期、深化改革的攻堅時期、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實現這些偉大的事業、完成這些庄嚴的使命,歸根結底要靠人才,既呼喚“群賢畢至”,也需要“擇天下英才而用”,更要讓人才“百花齊放滿園春”。
長期的人才工作實踐中,從中央到地方在精准識別人才、用對用好人才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而在人才評價方面卻鮮有成效。人才評價導向重“行政”輕“市場”、標准重“定量”輕“定性”、機制重“評價”輕“管理”,等等,既阻礙了人才的成長和發展,也有礙人才的大量涌現和脫穎而出,更影響黨和國家事業的“動力”支撐。近日,中共中央印發《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其中聚焦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從評價導向、標准、機制等方面打破人才評價中的“輕重觀”,真正發揮出人才第一戰略資源的能動作用。
破除“重行政輕市場”的評價導向。“市場決定取舍”,這是社會經濟發展中一條亙古不變的規律。人才工作體制機制改革亦如此。長期以來,受歷史、政策、觀念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的人才評價導向“行政色彩”還比較濃,考核評價大多依賴於行政命令,既不利於考准人才的真實業績,也不利於激發人才的創新創業活力。如此,人才評價必須著力祛除行政化、“官本位”傾向,讓市場在激發人才活力中起決定性作用,把評價人才的標准、方式等逐步交還給用人主體和市場,探索引進第三方考核評價機制,建立專業性、綜合性的評價導向,營造“靠實力說話”“人人皆可成才”的干事環境。
破除“重定量輕定性”的評價標准。一支能干事、會干事、干成事的人才隊伍,必定是一支品德好、能力強、作風好的隊伍,評價衡量人才也必須綜合考慮品行、作風、業績等要素。當下,各地各單位的人才評價不同程度存在強調論文專利等量化標准、注重學歷資歷等顯性指標的現象,忽視了人才的“軟實力”“潛動力”。因此,必須打破“一把尺子量到底”的片面評價標准,堅持定量評價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用辯証的、發展的、全面的眼光評價人才,積極探索不同類型、不同類別人才的差異化評價標准,注重從群眾口碑中聞品行、從業績成效中看能力、從工作生活中觀作風,讓人才真正以綜合素質來論高低。
破除“重評價輕管理”的評價機制。常言道,“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精准辨別評價人才,根本的還是要有機制保障、政策兜底。要健全政府引導、社會主導的人才評價機制,建立突出價值導向、德才兼備、工作實績等主客觀相結合的評價指標體系,從政策、制度等方面為人才評價鬆綁。更為關鍵的是,要著力改變“一評定音”“評過就過”的現狀,一方面,要建立公開透明的評價監督機制,提高人才評價工作的透明度﹔另一方面,評價之后要注重從人才的長遠發展進行縱向跟蹤和統籌管理,及時發現人才、用好人才。
治國經邦,人才為急。面對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決勝全面小康的新要求,我們要以更加發展的眼光、更加廣闊的視野、更加開放的理念抓好抓實人才評價工作,推動人才發展量增質優,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