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全
完善的立法,只是確保慈善事業規范有序發展的第一步
3月16日,十二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我國首部慈善法,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作為我國慈善領域的基礎性和綜合性法律,該法不僅對慈善活動作出了界定,而且對慈善組織的設立、運營、慈善財產的來源和使用、慈善服務等進行了規范,並且細化了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相關措施,從而全面系統地確立起國家慈善事業發展所需要的現代規范(3月17日《京華時報》)。
扶危濟困、守望相助的慈善文明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近年來,我國慈善事業快速發展,捐贈額從2006年的不足100億元增長到目前的1000億元左右,對弘揚樂於助人傳統美德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更不應忽視慈善組織公信力被質疑、網絡募捐和個人募捐失范等諸多飽受詬病的問題。從這個角度講,首部慈善法的通過,無疑為慈善事業的規范有序發展夯實了法治根基。
具體來看,首部慈善法的諸多規定,亮點紛呈,可圈可點。從公募權限的有所放開、行政派捐的被禁止,到信息公開全責明確、確立稅收優惠,再到非法人慈善組織獲承認、慈善財產受到重視,相關法條都作了科學規范,可謂把握住了慈善事業未來發展的關鍵。可以預見,隨著慈善法的實施,慈善事業必將迎來發展的新契機。
然而,更應該清楚地看到,完善的立法,只是確保慈善事業規范有序發展的第一步。盡管法律是社會治理的糾偏器,但法律不是萬能鑰匙,期望通過一部法律從根本上一勞永逸地解決慈善事業遇到的問題,促進慈善事業的規范發展,顯然是不現實的。就慈善領域目前的現狀而言,要讓慈善法全面落地,確保其真正成為弘揚慈善文明的助力器,筆者以為,還須闖過三道關。
首先,必須闖過稅收優惠關。實踐証明,優惠的稅收政策是慈善事業揚帆遠航的動力引擎之一。放眼世界,不少國家都通過稅法規范慈善事業。相比之下,我國慈善領域的相關稅收制度還存在諸多亟須完善的地方。雖然首部慈善法確定了稅收優惠的政策,但囿於法律條文的高度概括性表述的限制,不可能一對一地對相關稅收優惠政策作出具體規定,這就迫切需要對涉及慈善的稅收法律予以完善,從而讓稅收優惠政策成為助推慈善事業發展的加速器。
其次,必須闖過制度配套關。眾所周知,完善的配套制度是法律得以正確施行的前提。仔細分析首部慈善法中的諸多條文,涉及相關配套制度的規定過於原則,需要進一步細化。比如,關於慈善組織的認定及其程序,因不同類型的慈善組織需要在不同層級的民政部門登記,登記和認定之間如何銜接,就需要民政部門出台具體的操作細則。同時,與慈善組織登記密切相關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等法規也有待修改完善。否則,完全有可能導致慈善組織設立難的老問題再度出現,成為制約慈善事業健康有序發展的絆腳石。
再次,必須實闖過嚴格執法關。“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任何先進的法律,如果不嚴格執行,均會陷入“徒法不足以自行”的尷尬。慈善法作為護航慈善事業規范發展的總開關,能否真正釋放法治正能量,關鍵在於嚴格執法。慈善法生效后,慈善事業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同時,對執法隊伍、手段和水平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這些必須得到高度重視。如果執法拖后腿,那麼必然會讓慈善法的實施面臨知易行難的境地,甚至有可能形同虛設。
毋庸置疑,慈善事業體現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進步程度,必須要有法律的護航和引領。而法律付諸實施,離不開完善的配套制度和嚴格的執法。隻有闖過上述三道關口,慈善法才能真正落地,成為推動慈善事業健康有序發展的法治保護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