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霞
“吃苦”並非是一個新鮮話題。孟子曰:“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早在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這樣教導廣大黨員干部:“享受讓給人家,擔子揀重的挑,吃苦在別人前頭,享受在別人后頭。這樣的同志就是好同志。”
艱苦朴素、吃苦耐勞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更是共產黨人的精神追求。在黨章中明確要求:“黨在任何時候都要同群眾共甘共苦﹔黨員必須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吃苦”精神支撐我們黨披荊斬棘、沖破各種艱難險阻,最終取得今日輝煌,可以說,我黨九十多年的發展史,就是廣大黨員干部帶領人民群眾艱苦奮斗的歷史。無論社會如何發展,社會條件如何改善,對廣大黨員,尤其是領導干部而言,“吃苦”的精神不能忘。隻有做到了敢於“吃苦”、樂於“吃苦”,才能實現立業、成才的目標,才能彰顯共產黨人奉獻的本色。
“吃苦”是立業之本。“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吃苦”是人立業之根本。沒有哪個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也沒有哪個事業能隨隨便便做好,尤其是公務員這個職業。公務員並不意味著“一勞永逸”“高枕無憂”“高官厚祿”,而是“壓力山大”,面臨著來自工作、生活、心理等方方面面的壓力。作為一名公務員要想保住自己的“飯碗”,在自己的崗位上“走的更遠”,就必須迎難而上、勇於擔當、敢於吃苦。
“吃苦”是成才之基。“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吃苦”是一種精神、一種資本,也是人生一筆重要的財富。古今中外許多有成就的人,都得益於“吃苦”的經歷和不怕“吃苦”的精神。肖楚女幼年喪父、勾踐臥薪嘗膽,安徒生更是總結出“一個人必須經過一番刻苦奮斗的生活才會有些成就”的人生經驗。這些古今中外的事例都說明,領導干部隻有經歷“州郡”、“卒伍”之苦,習慣“白+黑”、“5+2”之苦,才能磨礪自己的意志和品質,鑄造出閃亮人格和錚錚鐵骨。
“吃苦”是為民之需。共產黨員是人民群眾的公仆,要心甘情願當“老黃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當然,其中免不了要“吃苦”。現如今,時代進步了、經濟發展了、生活條件改善了,一些領導干部逐漸丟掉了昔日“吃苦”的傳統,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注重享受,忽視奉獻,甚至有些干部成了侵蝕國家和人民群眾利益的蛀虫。為此,領導干部要重溫“共產黨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做到先於吃苦、樂於吃苦。要銘記干部隻有“舍得”,百姓才能“獲得”﹔干部隻有“吃苦”,百姓才能“享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