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予
記者近期在北方多個缺水省份調研發現,十年前就初露苗頭的“攔河筑壩、圈水造景”之風愈演愈烈,一些嚴重缺水城市以“遠眺見山、近觀見水”為由,熱衷人工水面景觀的營造,甚至在政績驅動下,盲目攀比“水城”建設,炒高周邊房地產價格。一邊打著“生態宜居”等旗號大規模圈水造景,一邊則“水荒”逼近,念歪了生態文明建設經。(經濟參考報 2月24日)
為了制造表面亮麗的水景觀,引水進城,“攔河筑壩、圈水造景”。一邊打著“生態宜居”等旗號大規模圈水造景,一邊則“水荒”逼近。真可謂是“隻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表面上看攔河圈水、盲目造景、非常壯觀,實則是不切實際地政績驅動、盲目攀比,不但導致河流干涸、斷流,損害河流本身的健康生命,更是人為加劇了上下游、城鄉間的用水矛盾。此種本末倒置、得不償失的蠢事,既侵佔了土地資源,又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還以環境消耗和特色消失為代價的“圈水造景”,是真正的民生工程嗎?就真能為地方經濟發展助力?
反觀當下,熱衷於以人造景觀刺激地方經濟發展的現象並不少見。從南到北,從一線城市到偏遠縣城,大大小小的植草種樹和圈水挖湖工程愈演愈烈。什麼爭名人、搶古跡、造“古董”,有的不惜拆巨資復制景點,甚至把白宮等整個建筑“搬”來等等如是,就如報道所述,多地打造水景都不惜重金,工程投資動輒數千萬甚至數十億元計。其實這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小巫見大巫的又一大手筆。不敢猜想如此大興人造水景觀之風,耗巨資挖地造湖,人為制造水域景觀的前景如何?但由十年前的初露苗頭,到全國現存橡膠壩總量約5000座以上,再到一些水景設施或許因維護缺位或運營成本過高,將在數年后閑置成為擺設,或成為蚊虫孳生的一潭臭水。又該誰警醒?難不成真要等到“爛尾”后,才成為一種真正的警示和鏡鑒?
不可否認,“圈水造景”也好,人造景觀也罷,古今中外皆有,也有不少取得成功的個例,像蘇州園林就是典型的例子。但是,如果為了所謂的gdp,為了輝煌的政績“圈水造景”,不但缺乏科學的論証,更是在“圈水造景”中盲目攀比,炒高周邊房地產價格,既缺乏文化含量和地方特色,也不尊重自然,勢必會讓“圈水造景”與所處的自然環境不協調,非但不會提高地方發展的文化內涵,體現文化品位和地方特色。更會讓“圈水造景”,對周圍環境和生態造成不可估量后果。
按照諸多專家所訴,“圈水造景”泛濫的背后,一方面緣於水景的經濟帶動效益和隨之而來的畸形政績觀,另一方面與水資源的管理、分配和使用機制不夠科學、健全有關。其實更緣於一些官員雖然拍腦袋草率上馬了項目,並一手造就了貽笑大方的投資敗筆,“折騰式”的造景亂象,但卻鮮有人受到處罰,甚至有人還因此收獲了政績,打開了向上攀升的通道。說到底,還是干部的考核選拔機制不完善,直接導致了這種“折騰式”的圈水造景亂象。
一言以蔽之。發展地方經濟,提升城市品位無可厚非。如果能盡快健全政績考核制度,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地方經濟發展綜合評價體系,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和環境責任離任審計等,或許能克服“圈水造景”的利益政府化、政府利益私人化的傾向,遏制住方興未艾的“圈水造景”留下后遺症,不讓“圈水造景”成地方經濟發展“海市蜃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