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新華每日電訊:貪官緣何多“干親”?

宛詩平

2016年02月23日08:48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原標題:貪官緣何多“干親”?

  據最高檢消息,山東省委原常委、濟南市委原書記王敏涉嫌受賄一案,近日被提起公訴。據悉,包括王敏在內,至少有6名“落馬”的省部級干部都與同一個人有關,這人就是房地產商趙晉——在被趙晉坑了的6個“老虎”中,有3人是他“爹”。

  “打干親”本是一種民俗現象,它源於封建時代的傳統宗親制度。當親族關系難以滿足人們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立足的需要時,人們便會到親族之外尋求可以相互信賴、相互幫助的類似親屬的社會關系。這時,“打干親”就應運而生了。

  然而,歷史發展到今天,“打干親”這種原本被很多人認同的民間習俗,卻漸漸地變了味,儼然成了拉關系、搞特殊的“代名詞”。近年來查處的一些貪官中,就不乏“干親”成串甚至被“干親”拉下水者。

  2014年,中央巡視組在向廣西、四川等地方反饋巡視情況時就曾指出,一些領導干部任人唯親、搞“小圈子”,一些干部通過“打干親”“打禮”等方式拉關系。為什麼四川多發此類“打干親”問題呢?這源於四川有深厚的“袍哥”文化,而“袍哥”文化衍生出的“打干親”現象,也被四川省委書記王東明列為“十類問題現象”之一。為此,去年12月,四川省瀘州市紀委還專門發通知,要求各級各部門干部認真自查“打干親”問題,有干親關系的必須立即解除,領導干部要做出不“打干親”承諾書。 

  “打干親”這種習俗如果只是在民間、在老百姓中間存在,其實未嘗不可。但倘若在我們的干部隊伍裡面流行,甚至有人熱衷於認“干親”、攀親家,就有些變味。當黨員干部之間,或黨員干部與各種社會關系之間,互相“打干親”、攀高結貴之后,關系就會變得相當微妙而難以割舍。或在干部任用、人事安排、子女入學、家屬就業等諸多方面,給“干親”大開方便之門﹔或以“干親”關系為掩護,以親情間“禮尚往來”為借口,收送紅包禮金﹔或干預和插手工程招投標、政府項目經營管理等,為“干親”謀取不當利益﹔甚至與“干親”合伙經商辦企業,搞買官賣官……

  貪官緣何多“干親”?當然不是因為他們自身有多“親”,而是緣於他們手中的權力太誘人,緣於權力失去了約束與監督。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干親”。縱觀官場中各種各樣的“打干親”現象,不論是權色交易型“打干親”,狐假虎威式“打干親”,拉幫結派“小圈子”式“打干親”,還是行賄方便型“打干親”,很多都是在以“干親”馬甲掩飾個人私欲,並將原本陌生的關系鍍上“唯親”的借口。

  南京市原市長季建業在法庭上曾陳述:“回過頭來看,我的主要問題發生在一個20多年的朋友圈。在交往中失去了底線,失去了界線,失去了防線。”季建業的“朋友圈”確實有些亂,有商界的大老板,還有一個“干妹妹”。季建業的“干妹妹”祝某攀上季建業這根高枝,看中的即是他手中的權力。因此,祝某用“干妹妹”身份換取的,是季建業大肆出賣的國家利益和人民利益。

  中央反復強調,黨內決不允許搞團團伙伙、拉幫結派、利益輸送。遏制官場“打干親”現象,當然需要各級官員頭腦清醒,保持警惕,但關鍵還在於規范權力的運行機制,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

  一方面,必須繼續保持反腐高壓態勢,抵制“圈子文化”、純潔權力關系,堅決查處腐敗問題,形成強大的震懾效果,形成不敢拉幫結派、不敢任人唯親的氛圍﹔另一方面,還必須加強法律與制度的頂層設計,以科學完備的法律制度,確保權力運作透明化,讓拉幫結派、關系攀附無利可圖,官員想貪腐也貪腐不成,想為“干親”牟取利益也要大費周折。倘若如此,也就無須擔憂官員“打干親”了。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黃策輿、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