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予
多年來,曾任職甘肅隴南市文縣農牧局下屬二級局局長的蔡中華,在人情和金錢的誘惑下,不惜以身試法,當起“組織部長”的角色,通過勾結、指使當地人事、教育部門多位相關人員,偽造虛假人事分配文件,使各自的親屬順利進入“體制”內,成為吃“皇糧”的國家干部。(中國新聞網 1月31日)
“19名無業人員搖身變成公辦教師,3年內非法領取國家財政工資百余萬元”。顯然,這是一起利用權力、金錢、人情釀造的腐敗案件,其瘋狂程度令人吃驚。作為一個農牧局下屬二級局局長,“能耐”如此之大,居然能通過勾結、指使當地人事、教育部門多位相關人員,偽造虛假人事分配文件,使各自的親屬順利進入“體制”內,成為吃“皇糧”的國家干部,堪比“組織部長”的角色,著實令人噓唏不已。試問,二級局局長當起“組織部長”又是何以煉成?教育人事、財政編制等管理體制上的漏洞,又當誰來買單?無業人員吃“皇糧”該誰反思?
值得注意的是,文縣的這起二級局局長扮演“組織部長”怪事,並非系統內監督部門發現的線索,而是隴南市人民檢察院在查處文縣一起農村基層組織成員職務犯罪案件時,由某包工頭通過蔡中華,把妻子弄成了公辦教師,領著財政工資的舉報引發。隨后,偵查人員調查發現該名被舉報女教師的工作分配文件根本查不到,相同文號的文件是其他事項。由此,揭開了文縣教育局一樁令人震驚的“假教師”案。可見,雖然法網恢恢疏而不漏,但此事件的發生,再次印証一些上級監督部門對基層部門的有效監督還是很難。
須得追問的是,2005年,蔡中華就利用職務之便,偽造了縣人事局分配工作的通知,安插蔡某龍、季榮(化名)二人在農機局吃“皇糧”。並且隨后的8年,蔡某龍從未出現,但其名下工資17萬元被領走﹔季榮則從下崗女工變為“大學生”,長達6年隻領工資不上班。緣何相關部門毫無察覺?按理說,如此笨拙的手法,稍加留意就不難拆穿,能如此的不正常這麼久,可能與早前的用人機制和程序沒有公正、公開,領導意志決定人事問題的一權獨大不無關系,更與監督“燈下黑”脫不了干系。重匯報、輕查看,連一個單位最基本的人事數據都能用“障眼法”輕易蓋過。
其實,一直以來,公務員、事業單位的“鐵飯碗”備受追捧,進入“體制”內,成為吃“皇糧”的國家干部勢必衣食無憂。而為了維護公平正義、選拔優秀人才,黨政機關、事業單位早就實行“逢進必考”的制度。並且隨著時代發展,用人制度也經過不斷的完善,其公平公正性更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可。誠然,“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偽造虛假人事分配文件,給“親屬”安排工作屢屢得逞,與人事、財政編制等管理體制上的漏洞有關,與一些干部職工法律意識淡薄和“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有關,更與權力過於集中有關,才讓進入“體制”內成了一些領導干部親屬就業的“后花園”。
“亡羊補牢為時不晚”。隨著事情敗露,共追回贓款122.49萬元,相關責任人也受到了偽造國家機關公文罪、貪污罪、玩忽職守罪和濫用職權罪等罪名處罰。但事件並非到此為止,它帶給各級監督部門更多的是警醒。如何破解權力下的“潛規則”路徑?如何完善體制內利益集團協作機制的監管?如何更新升級監管條例,應對五花八門的偽造手段?如何做好機關單位的事務公開透明,利於監督?如何加強制度建設,遏制權力與利益的“勾肩搭背”?而這些,才是我們需要深刻反思和認真對待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