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林峰
改革當頭,和誰比、比什麼、怎樣比,決不是一個小問題。正確地比、辯証地比,才能比出不足、比出進步、比出和諧。
沒有個人的雲水風度,哪來改革的海闊天空?如果我們缺乏辯証思維、缺少戰略眼光,以狹隘的思維橫比豎比,就會盯著這樣的問題:自己的單位和另一個單位性質相同,為什麼降自己不降別人,為什麼裁自己不裁別人﹔自己和別人的情況差不多,為什麼別人交流的崗位比自己好,為什麼自己要脫軍裝而別人不用,為什麼別人留在大城市自己卻要轉隸到別處……諸如此類,必然越比越失衡,越比越失落。
回望過去,很多部隊都是戰功赫赫、將星雲集。但是,倘若因自己的部隊血脈純正、傳統深厚、功勛卓著就碰不得、裁不得,那改革還能推得動、搞得了嗎?我軍的優良傳統,就是服從命令、聽從指揮,叫走就走、叫留就留。不因自己有光榮歷史、輝煌過去而影響改革,就是對優良傳統的最好傳承,對我軍血脈的最好賡續。
“審大小而圖之,酌緩急而布之,連上下而通之,衡內外而施之。”軍隊改革,滿足國家安全需要始終是第一位的,服從國家安全利益永遠是最高標准。留誰不留誰,裁誰不裁誰,要站在國家安全的角度來謀劃、來考量。國家安全方向的重點在哪裡,軍事力量建設的重心就在哪裡﹔國家安全空間延伸到哪裡,軍事力量建設的領域就拓展到哪裡。
這次改革的目的,是鍛造能打仗、打勝仗的部隊。單位是否撤並降改,要用打仗的要求來量一量,用戰斗力標准來卡一卡,看其是否適應明天的戰爭。如果老舊裝備過多,不適應聯合作戰需求,無法形成新質作戰力量,那麼就必須承受“改革之痛”。隻有用明天的戰爭來衡量今天的改革,才能看清實施撤並降改的真正意義。
比較的角度,決定比較的結果。總是“看自己一枝花,看別人豆腐渣”,隻能是比出不甘、比出不服、比出不配合。應該主動拿新體制考量、與新使命對表、向高標准看齊,不僅要看是否擁有與他人競爭的優勢,還要看有沒有融入新體制、履行新職責的能力。如果自身條件不具備,就應主動換羽、迎頭趕上﹔如果自身素質過硬,就應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的”,英雄必有用武之地。
“要麼你去駕馭生命,要麼生命駕馭你。你的心態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士。”隻有樹立正確的比較觀,用辯証思維破除攀比心態,才能做“生命的騎士”,在改革的洪流中當弄潮兒、向濤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