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昊陽
學生會干事變成干部、共青團員“眨眼”成共產黨員、短期培訓就成名校畢業……正值高校就業季,類似的簡歷造假、文憑“注水”行為,在一些高校畢業生求職時已成公開的秘密,據稱“平均每5份簡歷就有1份存疑或不實”。對此,有些應屆生的態度卻是“簡歷不造假,十足一大傻”。(1月6日《新華每日電訊》)
簡歷造假的利與弊,每個應屆畢業生都能說出個子丑寅卯。論利,漂亮的簡歷能給招聘者一個好印象,增加被錄用的概率,至少能避免在第一輪就被篩掉﹔論弊,它會提高用人單位的招聘成本,給自己今后的職業發展埋下隱患,甚至影響用人單位對學校的評價。但不少畢業生隻看到眼前的“利”,這也是造假能成風的原因。
筆者近期找工作時就發現,有些網站給畢業生進行求職指導時,公然建議畢業生制作簡歷時“適度美化”,並傳授了各種逃避核查的“實戰經驗”﹔也有一些人在論壇發帖稱,很多人都會在簡歷裡自封“學生會主席”、自頒“一等獎學金”,萬一招聘方要提供証明材料,一句“弄丟了”就能敷衍過去,一般單位也不會深究。
正因簡歷造假的收益大於成本和風險,而且身邊常有“成功案例”,不少畢業生都將簡歷造假視若平常。可事實上,簡歷造假既是誠信問題、道德問題,又涉嫌違反《合同法》的相關規定。新華社的報道中就提到了一個案例,某學生在知名高校接受培訓后虛報學歷,如願進入事業單位后也終被辭退。
對於畢業生簡歷造假的動機,網上有一種聲音認為,是一些用人單位的招聘要求誤導了求職者。比如,有的用人單位在招聘啟事中標注“學生干部優先”,還有的單位對英語水平提出要求,很多簡歷造假者不過是“投其所好”。這樣的辯解顯然站不住腳——用人單位設置一些招聘要求,是為了招到符合崗位要求的畢業生,如果某畢業生不符合要求,即使前期蒙混過關,以后也可能難以勝任。
找工作是大學生走向社會的第一步,如果拿著一份“注水”簡歷當職場敲門磚,無異於扣歪了職業生涯的“第一顆扣子”。這樣的失信行為,終究是人生中的一個污點。因此,社會各界對大學生簡歷造假亂象,必須嚴正對待、嚴肅處理。
不過,要遏制畢業生簡歷造假的不正之風,不能單純依靠畢業生的道德自律,而應該通過各方努力建立一套完善的防范和懲戒機制,增加簡歷造假的成本。從源頭上來說,學校應當把好第一關,既對應屆生做好誠信教育,也採取一些必要措施杜絕本校學生簡歷造假。比如,北京市一些高校曾要求對每個畢業生的電子簡歷進行審核認証,如果這項工作能夠落實,將能有效減少簡歷“注水”的情況。
作為用人單位,為招到有真才實學的人才,也不應該放鬆對應聘者資質的審查。初選環節對每一份簡歷進行核查的工作量確實很大,但進入終選環節后,強化對簡歷的核實,一經查實就及時做出處理,則是理所應當的事。此外,對於簡歷造假事件頻發的學校建立“黑名單”,也能在導向上提醒學校及學生注意誠實守信。
當然,治理畢業生簡歷造假亂象,最重要的落腳點在應聘者這裡。奉勸廣大學生,與其在就業時鋌而走險給簡歷“注水”,不如在剛進大學時就多把時間花在正事上,扎實學習專業知識,多積累實習實踐經驗,逐步提升自己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