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芳
產能過剩行業面臨的核心問題是供求失衡,供給遠遠大於需求。作為典型的周期性行業,新世紀以來,煤炭、鋼鐵、石油化工等重化工業也曾飽受產能過剩困擾,后又都因需求提振得以重振雄風。但當前,我國經濟處於轉型升級期,依靠經濟形勢向好化解這些行業嚴重過剩產能的可能性很小。為此,政府需要通過宏觀調控推動過剩產業兼並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使產品價格回升,企業逐步實現正常盈利水平
日前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積極穩妥化解產能過剩列為2016年經濟社會發展五大任務的第一項。此前,李克強總理在經濟工作專家座談會上表示,要加大政府引導和金融支持,尊重市場規律,推動兼並重組,加快落后產能淘汰和“僵尸企業”退出,促進企業效益和資源配置效率回升。
這些論述直指我國產能過剩行業的關鍵問題:唯有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推進企業兼並重組,煤炭、鋼鐵、石油化工等重化工業才有可能重新煥發生機﹔唯有經此痛苦一役,才有可能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在更高層次上的再平衡。
重化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但產能過剩卻導致產品價格下跌,企業利潤銳減甚至虧損。以煤炭行業為例,目前,煤炭價格已不如土豆價,行業虧損面更是達到80%。若任由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勢必影響行業可持續發展。進一步說,重化工業在工業中佔比較大,這些行業大面積虧損拖累了工業企穩,更會對我國經濟造成實質性的負面影響。
說到底,產能過剩行業面臨的核心問題是供求失衡,供給遠遠大於需求。作為典型的周期性行業,新世紀以來,這些行業也曾飽受產能過剩困擾,后又都因需求提振得以重振雄風。但當前,我國經濟處於轉型升級期,依靠經濟形勢向好化解這些行業嚴重過剩產能的可能性很小,也就是說,這些行業很難再通過需求增加實現供求再平衡。
於是,不少產能過剩行業祭出“限產保價”大旗,短期內發揮了一定作用,但這種攻守同盟式的承諾相當脆弱。企業的成本包括一次性投入的初始成本和邊際生產成本,重化工業的初始成本很高、投入后又很難收回,屬於沉沒成本。隻要商品的價格高於企業的邊際生產成本,企業的最優選擇就是繼續生產,在“限產保價”很難有實質性約束的情況下,難保不出現或明或暗的攪局者。長期而言,“限產保價”的方式也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行業供大於求的局面,企業各自壓縮產能只是以犧牲效率為前提的低水平平衡,並非治本良策。
另外,因初始投入成本較高,企業通常用銀行貸款進行投資,為還清銀行本息,隻要價格高於邊際生產成本,企業就有動力生產,而銀行為防壞賬增加,寧願繼續貸款給“僵尸企業”也不願壞賬暴露。就地方政府而言,為穩定經濟增長、防止稅收流失,也願意採取各種措施讓這些實際競爭能力很弱的企業勉強生存下來。數據顯示,目前僅在A股上市的“僵尸企業”就有266家,總負債超過1.6萬億元,其他沒有上市的此類企業就更多了。
為此,在很難單純依靠市場力量淘汰過剩產能的情況下,應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同時,通過政府宏觀調控推動過剩產業兼並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使產品價格回升,企業逐步實現正常盈利水平。推動產能過剩行業兼並重組,必然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隻有這樣,產業和經濟全局才有望實現更高層次的再平衡,經濟社會才可能收獲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