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建東
流行語是年輕人的一種時尚,正是通過流行語,年輕人標榜了自我、表達了情感,擁有了“獲得感”。不管是幽默、夸張、調侃、諷刺、自嘲,直抒胸臆,還是雙關語的隱晦表達,流行語都可以映襯出時下年輕群體的心理和生活狀態。
每到年終,各種盤點總結又進入了高峰期。日前,《咬文嚼字》雜志評選出2015年度十大流行語,獲得感、互聯網+、顏值、寶寶、創客、腦洞大開、任性、剁手黨、網紅、主要看氣質等詞上榜。“漢語盤點2015”總結了全年最活躍的“十大網絡用語”,其中包括“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你們城裡人真會玩兒﹔為國護盤﹔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卻偏偏要靠才華﹔我想靜靜﹔嚇死寶寶了﹔內心幾乎是崩潰的﹔我媽是我媽﹔主要看氣質”。
盡管兩家盤點總結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背后的機理有相通之處。總結起來,這些上榜的流行語都跟兩個詞相關:互聯網、青年。流行語和互聯網、青年緊密聯系、相容共進,因為這些詞的產生和流行,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而青年不僅是互聯網使用的主體,同時也是流行語制造、使用和傳播的主體。“互聯網+青年”的一個結果是,流行語這個“寶寶”,不僅成功加盟“網紅”,而且變得越來越“任性”。
對於以上盤點出來的流行語,估計許多年輕朋友在日常生活、網上交流的過程中也都在用。而那些偶爾蹦出一兩個網絡新詞的“老人家”,會讓人頓感親切、呆萌呆萌的。流行語之所以容易在青年中產生和流行,除了跟年輕人思維活躍,易於接受新事物的特點有關,也是因為它切合了許多人的真實處境、心理渴求。比如今年爆出的最有情懷的辭職信:“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用簡潔又稍帶戲謔的表達講出了許多人內心的渴望,勇敢地做了許多人想做而沒能做的事,引發強烈共鳴。只是當我們真的想奮不顧身,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時,卻又發現“錢包這麼小,哪兒都去不了”,而且那麼多優秀的,顏值高得明明可以靠臉吃飯的人依舊那麼努力。豐滿的理想在骨感的現實面前,除了想靜靜之外,還是先完成手頭的工作要緊。
網絡流行語的產生固然有很多原因,但在電子媒介時代,其中一個原因是漢語拼音輸入難免出現的錯別字、同音字。但這些錯誤並不會對交流造成障礙,反倒增添了幾分樂趣。當然,錯誤也分有意和無意。諸如“神馬”“漲姿勢”等詞匯的出現可能是無意的拼寫錯誤,但還有一些就是故意的,因為它需要在情緒宣泄與網絡容納度之間找到一種平衡。相對而言,網絡是一個自由放鬆、較少拘束、充滿想象的空間,交流表達的匿名程度高,容易出現新語匯、新表達,但另一方面,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網絡上的語言暴力現象比現實中更為突出。
當下的年輕人,處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快速進步所誘發的高速變革的社會之中,處在現代性、后現性思潮的交叉熏染之下,觀念多元與自我定位和自我選擇的矛盾,與面對不確定的未來的焦慮同時並存,既想追求個性又渴望得到認同。流行語不管是幽默、夸張、調侃、諷刺、自嘲,直抒胸臆,還是雙關語的隱晦表達,都可以映襯出時下年輕群體的心理和生活狀態。“屌絲”“窮矮挫”“為國接盤”等詞,既是戲謔調侃,也不失為舒緩焦慮、自我解壓的一種方式。而“綠茶婊”“碧池”“燒餅”“拼爹”等詞,在表達一種情緒的同時也包含價值判斷。“小蘿莉”“小清新”“天然呆”“萌”等詞,在表達一種觀感的同時,也有審美判斷隱含其中。
總體而言,流行語是年輕人的一種時尚,正是通過流行語,年輕人標榜了自我、表達了情感,擁有了“獲得感”。流行語也是年輕人創新創造的一種方式,是對傳統語言的一種突破,在不斷使用和傳播的過程中擴大了其能指和所指,擁有了更豐富的含義。流行語以其表面的“淺薄”、直白展現出內裡的深刻,以其戲謔、不羈甚至是“殺馬特”式的叛逆反映出認同和歸屬的需要,以其簡潔直抒胸臆對人際傳播起到了加速作用,以其偶然誕生的單個語詞、短暫的使用壽命,“苟年新,年年新”,匯聚成為當今時代編年史的一個側面。
每個星期,我們都會有一個熱點話題的討論,您對哪個話題感興趣,又有些什麼觀點?請點擊“中青評論”微信公眾號(ID:cydplb),一起來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