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偉
“不會花錢”成了時下公共財政面臨的困擾,也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急需改變重“賺錢”而輕“花錢”的認知短板
從2004年擔任海南省政府採購中心書記、副主任開始,席傳亮已經在採購中心度過了近12個年頭。這讓他成為中國擔任政府採購中心主任時間最長的人。用席傳亮自己的話說,他這11年多,都在專心替政府花錢。“替政府花錢的,怎麼樣也比不過替政府掙錢的。”從採購中心副主任再到2007年擔任一把手,席傳亮感覺民眾對於政府採購工作的認識,很不夠。(12月23日《中國青年報》)
席傳亮的這番話,並不僅僅是自謙之詞。這些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地方政府財力的增長,替政府掙錢,似乎並非難事。最直接的體現是,各級地方的財政收入逐年增長,從中央到地方的可支配財力也逐年增多。從具體的政績考核來看,地方財政收入是一條看得見的硬性標准,既見之於政府的工作報告之中,也見之於下級向上級的匯報之中。由此可見,現實中,地方更重視“替政府掙錢”的,而忽視了“替政府花錢”的,這樣的現象比較普遍。
甚至有的地方領導,頭腦中尚沒有建立起如何更好地“替政府花錢”的意識,也沒有建立和完善提高政府花錢能效的制度保障。“不會花錢”成了時下公共財政面臨的困擾,也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
比如屢遭詬病的政府採購,就屬“不會花錢”的典型。“隻買貴的,不買對的”帶來的資源浪費令人心疼,天價U盤、天價電腦,以及採購產品過於奢侈,採購數量過多造成的閑置,都是亂花錢的表現。
再以農業專項資金支出為例,據財政部網站公布的數據,2013年全國公共財政支出14.02萬億元,而財政用於上述領域的支農支出已超過1.5萬億元,然而受制度缺陷等綜合因素所致,財政支農資金“跑、冒、滴、漏”現象十分突出,項目尋租、擠佔、挪用、截留、虛報冒領、貪污腐敗等層出不窮,浪費極為嚴重。
在我身邊可見的例子是,很多基層醫療機構,一無專業人員,二無相應的市場需求,依然通過政府採購購置了大量的檢驗檢測設備,結果無人使用隻能遭到廢棄。
很多公共專項資金的使用,都存在著類似的問題,諸如攤大餅式的隨意支出,重復投資造成的浪費,豆腐渣、馬路拉鎖式的重復建設等等。如果能把這些錢更好地利用起來,讓其在現有的基礎上發揮更大的效益,那麼即便地方財政收入增長放緩,也能從細節上減少耗損和浪費,資金的使用也更為精准和科學。
要知道,公共財政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若能少取而多予才能更好地惠民。相反,多取而亂予就會形成雙重損害,也會讓使用效益嚴重打折。如同一個家庭一樣,“會花錢”才更考驗理財的能力。隻有做到了精打細算,並讓每一分錢充分發揮效用。才能讓公共財政支出發揮更大的作用。
眼下來看,是要改變重“賺錢”而輕“花錢”的認知短板。一方面從制度上完善精細化管理的體制,尤其要在新的預算法實施之后,出台相應的考核和評估辦法,通過管理制度的科學化促進財政資金使用的高效化﹔另一方面則要培養一大批會當家,會理財的“公共管家”,讓他們安心於崗位更好地做好“替政府花錢”的工作。與此同時,也需要增強公眾對政府採購的認知。日益完善各種內控措施,加強對“替政府花錢”的監督與審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