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光明日報:龍文百斛鼎,筆力可獨扛

唐曉敏

2015年12月21日09:01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龍文百斛鼎,筆力可獨扛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到:“我們必須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形成‘龍文百斛鼎,筆力可獨扛’之勢。”

  “龍文百斛鼎,筆力可獨扛”,出自唐代文學家、詩人韓愈的詩《病中贈張十八》,本意是稱贊張籍筆力雄健。斛是量具名,古以十斗為斛,百斛泛指多斛。“龍文百斛鼎”,是有著龍形花紋的多斛大鼎,被認為是最重之物﹔扛鼎是能用兩手舉起鼎來,形容作家筆力雄健。兩句詩的意思是說,張籍的作品既有如同百斛之鼎那樣厚重的內容,又能夠將這些內容充分表現出來,形成一種不凡的氣勢。韓愈對張籍的這種評價,既是對張籍的贊揚與期許,也是表達了自己所中意的文學風格。韓愈的這一評論與張籍的創作實際不是完全符合,倒更像是韓愈的“夫子自道”。這也是韓愈評價他人時常有的情況,如他以“橫空盤硬語,妥帖力排奡”(《薦士》)評價孟郊的作品,以“富若生蓄,萬物畢具,海含地負,放恣橫從,無所統紀”(《南陽樊紹述墓志銘》)評價樊宗師的作品,這些評語都更像是韓愈自況。

  韓愈的文學創作達到筆力扛鼎的境地是有多種原因的。這首先是韓愈具有深厚的儒家思想的學養。韓愈自幼即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自述“始則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聖人之志不敢存”,“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書》之源”。儒家之“道”包含豐富的內容,如其民本主義思想、仁政的理想、選賢任能的主張等。韓愈對儒家這些思想精華的接受,使其有一種正義在胸的自信。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中,儒家之“道”與“聖”密不可分。按朱熹的說法,“道便是無軀殼底聖人,聖人便是有軀殼底‘道’。”因此,儒家之“道”的傳承,不僅僅是思想原則的授受,同時也是聖人人格精神的感召。就此而言,韓愈受到了孟子很大的影響。他繼承孟子的精神,以維護儒家之“道”為己任。“障百川而東之,挽狂瀾於既倒”“使其道由愈而粗傳,雖滅死萬萬無恨!”表現出視死如歸、勇不可當的道德勇氣。

  其次,韓愈一直關注社會現實的重大問題。韓愈在《與鳳翔邢尚書書》說:“前古之興亡,未嘗不經於心也,當世之得失,未嘗不留於意也。”其散文創作多選重大題材。《張中丞傳后序》《論佛骨表》固然是直寫社會的重大事件。《馬說》及《送董邵南序》等篇表現知識分子的懷才不遇,這也是社會重大問題。《送楊少尹序》寫唐代士大夫離開朝廷即無所歸依的狀況,反映了唐代社會士族子弟人生的重大變化。《祭十二郎文》表達了唐代士人因求學求士而無法照顧親人而生的歉疚之情,表達了許多知識分子的共同的情感體驗。就連被看作是游戲之作《毛穎傳》,也有豐富的社會歷史內涵:文章把一支毛筆人格化,實際上寫了皇權不斷加強的歷史進程中,知識分子隻具有工具的價值,若君王覺得他“不任吾用”,立刻就棄之不顧。

  總之,韓愈的散文短小精致,綜合起來看,反映了唐代社會文化發生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從表面看,文章所寫可能只是生活中的一個場景,但其中往往蘊含著時代的風雲變幻。這讓韓愈的散文具有了內涵豐富的特點。蘇洵說“韓子之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魚黿蛟龍,萬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或即指此。

  另外,韓愈還多方面地學習繼承前人的文學藝術創作經驗,在此基礎上加以創造,掌握了高超的藝術技巧。其《上兵部李侍郎書》又說自己“究窮於經傳、史記、百家之說,沈潛乎訓義,反復乎句讀,礱磨乎事業,而奮發乎文章。凡自唐虞以來,編簡所存,大之為河海,高之為山岳,明之為日月,幽之為鬼神,纖之為珠璣華實,變之為雷霆風雨,奇辭奧旨,靡不通達”。韓愈讀書“志在古道,又甚好其言辭”,不僅接受了前人的思想,同時也學習了前人的文學創作經驗,從而獲得自由駕馭語言的能力。韓愈一直以前輩文學大師為師。在散文寫作方面,韓愈受孟子與庄子的影響最大。詩歌創作方面,韓愈對李、杜最為敬佩。這些文學巨匠都對韓愈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韓愈作為一位杰出的文學家,在文學創作中堅守一種政治理想,密切關注現實,反映社會現實中的重大問題,並充分借鑒傳統文學的經驗,以非凡的筆力將自己的思想見解加以表達,創作出既有深刻思想內涵又有完美藝術形式的優秀作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者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教授)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黃策輿、朱書緣)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