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方
無論是QQ還是微信,網絡社交工具裡那些帶著各色表情的“小黃臉”,筆者從不陌生。但還是沒有想到,它們能當選《牛津詞典》2015年年度詞匯。當消息傳來,那個“一邊大笑,一邊流眼淚”的小黃臉入選《牛津詞典》2015年年度詞匯時,我確實感到萬分詫異,它分明只是一個emoji表情,哪裡是“一筆一畫”(或字母)的詞匯?但這個笑臉,卻真的是使用頻率相當高的語言元素。《牛津詞典》通過測算,發現該表情是所有網絡表情中使用最多的,英國人所使用的網絡表情中,有20%是這個“笑著哭”,美國則是17%。
超越了語言的界限,顛覆了我們對文字、對詞匯的定義,“喜極而泣”的小黃臉當選年度詞匯,這是《牛津詞典》對互聯網社會、對網絡文化的正視。網絡再也不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它真真切切融入了我們現實的生活,影響著我們的一舉一動。相比於傳統文字,emoji表情這些視覺表達一方面更能體現交流者的“內心戲”,另一方面更有效率,而“效率”的擔當,恰恰又吻合了互聯網時代的生存法則。網絡社交的崛起,不正是要讓人們的生活更方便高效麼?
一次盛典式的聚光之后,這張“笑著哭”的小黃臉以及它的“兄弟姐妹”也被專業人士所警覺。emoji表情會不會沖擊文字的未來?emoji表情會不會消解文字的功能?輿論場裡,這些擔憂的聲音並不少見。但是,語言的發展從來不會背離“便利性和信息量”這兩個趨勢,無論賦予emoji表情再高的榮耀,它也不會成為一種主流語言。語言的世界裡,多一道輔助性的工具並不是壞事,以“非此即彼”的二元論“壓制”小黃臉們的沖擊,並不算積極的舉動。與這種對語言層面的沖擊相比,筆者更在意這些“小黃臉們”對實際生活的消解。
活躍在社交網絡中的網民,年輕網民的數量一定高於其他年齡階段的網民,而對這些emoji表情使用的熟練程度和頻率,年輕網民也一定高於其他網民。事實上也正是拜青少年網民所賜,“笑著哭”的小黃臉才逆襲千言萬語,晉升為年度詞匯。在網絡上,這些年輕網民思維活絡,聊天時談笑風生,幽默風趣,他們熟練地使用著各種emoji表情,一方面豐富著自己的表達,另一方面時刻照顧著傾聽者的心緒,即便是聊天告一段落時,他們也忘不了用某個表情禮貌性地表達告別。
遺憾的是,網絡上的“生龍活虎”,在現實交流中卻呆若木雞。很多年輕人習慣了網絡社交,在現實社會的交流中,卻再也找不到網絡交流時體現出來的那種修養,或者木訥寡言表達不清,或者時時以自我為中心不注意傾聽者的感受。沒錯,正是他們習慣了網絡社交、過於依賴網絡社交,反而削弱了正常表達情感的意願和能力。於語言層面可能造成的沖擊相比,這種事實上已經“消解生活”的沖擊,恐怕更讓值得警醒吧。
生活在這個繽紛多姿的世界裡,多一道工具豐富我們的生活終歸是好事。擁抱“小黃臉”沒有錯,但面對面交流的能力絕對不能退化。俗話說得好,撿了西瓜,芝麻也不能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