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心
許多人對“表哥”一詞的另類意涵,肯定不陌生。2012年,陝西原安監局長楊達才,因被曝戴多塊名表而落馬,對官場震動不小。自那以后,許多官員可能有表都不敢亂戴,生怕成為第二個“表哥”。然而11月10日媒體披露,就在陝西的府谷縣,縣委書記馬某某竟又陷入手表風波,被曝在多個場合佩戴不同的手表,疑似是又一名“表哥”。
這位縣委書記會否真像楊達才一樣,是另一位“表哥”,尚不得而知。因為當事人自己並無回應,迄今也沒有哪個部門出面向公眾釋疑解惑。這種遇事一律“按下不表”、對社會關切充耳不聞的姿態,倒值得思考。
根據媒體報道和網上信息,該縣委書記被曝有多塊手表的帖子,早從今年8月起就開始在網上流傳。8月底,網上又有人發帖指責府谷當地不回應此事。直到11月9日,有媒體想准確了解各方到底如何回應,卻遭到了各種不回復與“神回復”。
該縣委書記本人多次拒接電話。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說“已經看到過相關消息,具體情況不清楚”。縣紀委書記回答得頗有“權威性”:“知道此事,這事你沒問對,干部有管理體系,縣委書記要市紀委管。”但管府谷縣的榆林市紀委領導與縣委書記一樣不接電話。市委宣傳部長接到是否關注“馬治東被舉報,官方沒有回應”一事的短信,僅僅回復“抱歉”。最終電話打到省紀委,省紀委相關部門負責人說目前還不清楚此事,會立即查看相關消息。
認真分析這種種不回復與“神回復”,就會發現許多看似習以為常、其實反常的現象。首先是當事人,如果真沒問題,遇到記者查核採訪,本就是個很好的澄清與表態機會,悶聲不響隻會更讓人信以為真。但這種遇事不說話、背后再運作的應對方式,恰恰是部分領導干部應對突發事件的“習慣做法”。在這一事件中,縣委書記本人、市紀委領導、宣傳部長,都祭出這招“閉音功”,出奇地一致。有些事情確實不出聲可以蒙混過去,但更多時候,小事拖成大事,甚至導致事態失控,將付出更大成本。
縣委宣傳部主管意識形態工作,有掌握、研判輿情信息之責,既已知情,也不該一句“具體情況不清楚”而毫無作為,但這卻是大家似乎都能理解的“常態”。這且不說。最奇特的是縣紀委,理直氣壯說自己知情,但管不了。然而紀委最主要的職責是“維護黨的章程”。黨章明確規定,地方各級紀委受同級黨委和上級紀委雙重領導,發現同級黨委成員違紀的,“可以先進行初步核實”。對特別重要或復雜的案件中的問題,既要向同級黨委報告,也要向上級紀委報告。縣委書記被爆存在問題,具體怎樣處理不是在縣紀委的權限內,但初步核實與報告上級紀委則是應盡之責。
從各方態度看,唯一可能真不知道相關消息的,隻有省紀委。但饒有興味的是,據相關報道,就在今年9月中旬到10月中旬,省委第四巡視組進駐府谷縣開展巡視工作,“主要受理反映縣級領導班子及其成員”等問題的來信來電來訪。如果蹲守了一個月還對此一無所知,是否有失職之嫌﹔如果知情卻沒個說法,是否存在瀆職和包庇的可能。
一個並不復雜、全縣上下幾乎盡人皆知的“表哥”事件,就在各方領導和部門的裝聾作啞中,任由公眾猜疑、媒體質疑、流言橫飛。或許在這一片沉默中,這一事件會被時間或新的貪腐事件所沖淡、疊壓,但人們心中的疑惑與不滿絕不可能就此消失。層層積累的結果,就是黨的威信下降、執政基礎被侵蝕,后果堪憂。
在新媒體時代,對領導干部及相關部門面對社會監督、輿論監督,隻要是公眾關注的疑惑與猜疑,該如何出面應對、釋疑解惑,應劃出個底線、制定出規則,建立“發聲機制”,並認真加以落實,滿足公眾知情權,杜絕謠言傳播。對群眾通過網絡舉報的確實有問題的干部,更應及時回應、認真查處,避免讓黨的威信和政府的公信力屢受“暗傷”。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士心熱評”專欄:
相關專題 |
· 作者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