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啃“硬骨頭”須下“硬功夫”

吳天文

2015年11月04日15:0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其中在扶貧領域的目標為:我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堅持共享發展,保障基本民生,實施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分類扶持貧困家庭。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其中最突出的難題、最難打的硬仗、最難啃的“硬骨頭”就是全面實現脫貧目標。毫無疑問,習近平的“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理念和實施精准扶貧方略不僅為“十三五”規劃綱要編制指明了方向,還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基本遵循。

立下“軍令狀”,啃下“硬骨頭”。中國的扶貧工作是世界奇跡、人類壯舉。最近三十多年來,我國共減少了6.6億貧困人口,成為全球首個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貧困人口減半的國家。但我國的貧困狀況依然十分嚴峻,仍有7000萬人生活在貧困之中。“全面小康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現有人掉隊”、“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這就要求我們在編制“十三五”規劃時必須把扶貧開發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要求立下“軍令狀”,結合實際,倒排時間表,分類施策,採取力度更大、針對性更強、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續的措施,堅決在既定時限內啃下“硬骨頭”、打贏扶貧攻堅戰。

扶貧重扶志,治貧先治愚。不可否認,除了極少數因病、智障、身殘、天災人禍等致貧因素之外,一些貧困村、貧困戶久扶不起、貧窮依舊,不是他們不能致富,而是缺乏脫貧致富的勇氣、缺乏勤勞實干的精神、缺乏人窮志不窮的理念——不是在那怨天尤人、破罐子破摔,就是在那坐等救濟。對於這種人,重在從思想上、精神上幫扶,治好其“懶病”和愚昧,幫助樹立戰勝困難、擺脫困境的信心和斗志,再把扶貧與扶志有機地結合起來,既送溫暖又送志氣和信心。

項目促發展,授魚又授漁。扶貧既不是一句空口號,也不是送點錢物了事,得有真辦法、實舉措、硬功夫。但在現實中,許多單位和干部認為,扶貧就是在逢年過節前給貧困戶送一、二百元慰問金或一桶食用油、幾十斤大米等慰問品就行了,而平時基本不去,隻在上級檢查時才去虛晃一槍。這根本不叫扶貧,而是名副其實的應付差事。隻有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嚴格監督考核,讓幫扶單位和幫扶干部看真貧、扶真貧、真扶貧,真正把貧困戶當親人,深入貧困戶走訪調查,幫助貧困村貧困戶制定切合實際的發展規劃和致富項目,既授魚又授漁,才是脫貧之上策。

幫扶需分類,不搞“一刀切”。對於沒有勞動能力的,實施“兜底式”幫扶。在“保”上提高標准,在“救”上整合資源,在“養”上強化保障。對有勞動能力但缺資金、缺技術的,實施開發式幫扶。對貧困家庭學生加大資助力度,確保學生不因貧困而輟學,防止貧困“代際傳遞”。對因大病或天災人禍造成階段性貧困的群眾,及時給予醫療救助和必要的生活救助。

消除貧困的藍圖已經繪就,扶貧攻堅的號角已經吹響。隻要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攻堅克難,用志氣消除思想上的貧困,用精准的方略消除物質上的貧困,用智慧消除貧困的代際傳遞,就一定能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黃策輿、謝磊)
相關專題
· 秦漢雄風文集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