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為官必鑄從政德

朱波

2015年10月22日13:34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習近平總書記始終高度重視黨員干部的修身立德,明確要求黨員干部做人要有人品,當官要有官德,要在實踐中把做人與做官統一起來,把做人的過程作為完善自我人格、夯實從政基石的過程,把做官的過程作為提升政德境界、踐行為民宗旨的過程。

談到為官立德,筆者想起中紀委、監察部網站近年對貪官落馬被查時的通報,十八大至今,在落馬的127名省部級高官中,除了涉及“道德敗壞”的官員,還有“嚴重道德敗壞”、“生活腐化”、“生活糜爛”、“腐化墮落”等,不同措辭的背后,可見總書記把“嚴以修身”擺在“三嚴三實”之首的良苦用心﹔不同措辭的背后,也道出了道德問題始終是黨員領導干部做人為官的首要問題。

時下,坊間百姓議論貪官之丑行,大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叫“缺德”。縱觀近年來落馬的一批高官,可謂能力不凡,除了涉嫌索賄受賄外,都在“德”字上出了問題、栽了跟頭。

故歷朝歷代都要求官吏們“正心”、“誠意”、“修身”、“齊家”,以實現“治國”、“平天下”的目標。孔曰成仁,孟曰取義,范仲淹先憂后樂,張載民胞物與,均主張用大我壓小我、小我為大我,非常高風亮節。宋朝的趙清獻,人稱鐵面御史,對誰都不買賬,做官清正,政簡刑清,監牢裡無犯人。歷代諸多名臣都很節儉,有的死后連棺材都買不起。這就是儉的典型,也是德的一面,樹立了好的風范。

實際上,從中央到地方,對官德的制度化已經進行了系列大膽嘗試,近年來,規范官德的法規相繼出台。不管是《公務員法》和《黨員領導干部廉潔從政若干准則》《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責任追究辦法(試行)》,還是地方性法規,既是行為規范,又是道德約束,無疑是從政道德制度化建設中一個重要舉措。

同時,中央也反復要求選拔任用干部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准,什麼樣的人該用,什麼樣的人重用,都要把德放在首位。關於“德”的標准,應當包括干部的政治品德標准、職業道德標准、家庭美德標准和社會公德標准,把理想信念是否堅定,是否堅持執政為民,是否求真務實,是否堅持民主集中制,是否清正廉潔等都應列為“德”的評價要點。筆者認為,立德,就是要有好的德性,為人師表,做人楷模。

個別官員之所以成為群眾口中的“缺德官”,他們就是因為官德嚴重缺失,以至於淪為人民的罪人,這些人對於“四德”似乎不以為然,甚至不屑一顧。因為他們在個人信仰上“唯鬼神”,其根本目的就是保佑自己“平安無事”、“升官發財”﹔在人生道路上“唯名利”,為了當官發財,地位排場,不惜一切手段,甚至是貪污、受賄、官商勾結等非法行為﹔在服務對象上“唯上級”,為了博得上級領導的歡心,可以送錢、送物、送女人﹔在工作業績上“唯形式”,大搞形式主義、政績工程﹔在執行制度上“唯專制”,大權獨攬、橫行霸道。正因為追求“五唯”,從而缺少了“四德”,導致官德嚴重缺失,進而理想信念、為民意識、求真務實、民主進步和清正廉潔等也早已不復存在了。

子曰:“有才無德,小人也﹔有德無才,君子也﹔然德才皆具者,聖人也。” 所以,立德,就是要有好的德性,為人師表,做人楷模。因為道德是一個人立身之本,對於黨員領導干部來說,更應該如此。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韓愈說得好:“守王法者夢裡無驚。”總之,官員要想做到“夢裡無驚”,必須要有“法度不可違,清白不可污”的意識,以德為先導,以法為規范,隻有“常慎其身”,才能“形端影直”。唯此,才能真正不斷提高領導干部的道德素養,筑牢為官從政的基石,為實現中國夢凝聚有力的道德支撐。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黃策輿、謝磊)
相關專題
· 朱波文集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