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洋軍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指出,熱愛人民不是一句口號,要有深刻的理性認識和具體的實踐行動。對人民,要愛得真摯、愛得徹底、愛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道理,深入群眾、深入生活,誠心誠意做人民的小學生。我講要深入生活,有些同志人是下去了,但只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並沒有帶著心,並沒有動真情。要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問題,拆除“心”的圍牆,不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2015年10月15日人民網—人民日報)
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毋庸置疑,文藝要熱愛人民,也隻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藝術之樹才能常青,也才能為人民所接受。但是,少數文藝工作者、創作者,在文藝創作上,並沒有真正將“熱愛人民”融入到血液中、內化到作品裡,有的熱衷於崇洋媚外,有的一味地追求低俗,有的“拜金主義”至上,隻考慮經濟效益,不考慮社會效益,還有的脫離群眾、脫離生活,胡編亂造、粗制濫造,不顧人民感受。凡此種種,將“熱愛人民”拋在了一邊,背離了宗旨、偏離了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熱愛人民不是一句口號”,可謂一針見血,既是提醒告誡,更是責任擔當,必須深刻領會、堅決落實。
要有深刻的理性認識。實踐反復証明,人民,也隻有人民,才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熱愛人民,首先必須深深懂得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道理,要在作品中反映人民心聲,始終以人民為創作中心,發揮最大正能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追求。要跟上時代發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優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創作生產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新台階。對人民的熱愛要發自內心、充滿深情,要愛得真摯、愛得徹底、愛得持久,絕不能將熱愛人民放在口頭上,或概念化、口號化。要始終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樂傾注在自己的作品創作中,謳歌奮斗人生,刻畫最美人物,堅定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要有具體的實踐行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是否熱愛人民,不是嘴上說的,必須落實到具體實在的實際行動中,尤其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以及“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創作理念,要主動走出辦公室、創作室、實驗室,經常性地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生活,傾聽群眾呼聲,了解群眾需求,反映群眾心聲,絕不能閉門造車、無中生有,更不能以自己的個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而是要虛心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要努力拆除“心”的圍牆、“情”的隔閡,不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切忌浮在面上、呆在家中、關在象牙塔裡。不接地氣,也就難以有創作的底氣,更不可能弘揚正氣、傳播正能量了。
要有正確的問題判斷。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能不能“熱愛人民”,怎麼樣“熱愛人民”,關鍵要對“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有正確的判斷。要堅持以人民為創作中心,一切為了人民,為了人民一切,始終以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支持不支持、答應不答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充分依靠群眾,廣泛發動群眾,全面引導群眾,不能自我感覺良好,更不能脫離群眾、背離群眾﹔要深刻懂得自己是人民的服務員、勤務員,就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必須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做人民的孺子牛。要廣泛開展“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大討論,堅持並運用好批評和自我批評這一有力武器,傳承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
將心比心,以情換情。無論是文藝創作,還是其他任何一項工作,要想能夠深入人心、深得人心,必須充滿感情、滿懷激情,始終將“熱愛人民”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刻印在心坎上,實踐在行動中,落實到解決問題、推動發展上。隻有這樣,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廣泛理解信任支持。
相關專題 |
· 倪洋軍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