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正華
面對改革這場回避不了的大考,領導機關應帶頭當好“應考者”。如果自身心神不寧,怎麼抓好部隊?如果自身牢騷太甚,怎麼教育官兵服從大局?如果自身不去作為,怎麼推進改革進程?
近段時間以來,軍隊改革方案何時公布成為軍內外熱議話題。這一輪改革是歷史性的,必然涉及深層次利益調整,產生某些顧慮擔憂可以理解,但切不可“葉公好龍”。
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是黨中央、習主席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強國興軍的關鍵一招。人民群眾非常關注、非常支持,全軍官兵滿懷信心、充滿期待。但是,有的“改革沒來盼改革,改革來了怕改革”,期望動作大一些,又擔心傷筋動骨﹔期望刀子深一點,又擔心割自己的肉﹔期望問題真正解決,又擔心工作難開展。這與葉公見了真龍“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又有什麼區別呢?
習主席深刻指出,影響改革的許多思想障礙不是來自體制外而是來自體制內,尤其是來自各種既得利益的羈絆。深化改革步入的“深水區”,既是思想觀念、體制機制、政策制度的“深水區”,也是權力利益的“深水區”。一些人表面上高喊改革,實際上懼怕改革、抵觸改革,說到底是缺乏苟利國家生死以的情懷、計利當計天下利的胸襟,跟葉公一樣“非好龍也,好夫似龍非龍者也”。隻要遇到棘手問題攔路和現實利益考驗,就會立刻“榨出皮袍下面藏著的‘小’來”。
“難得者時,易失者機。”歷史教訓告訴我們,改革的“窗口期”稍縱即逝,抓住了就是幸運,抓不住就是厄運。近代百余年裡,盡管出現過以“洋務運動”為代表的軍事變革,但因為其不徹底性,無一例外均折戟沉沙,國家和民族一次次陷入被動挨打、喪權辱國的悲慘境地。環顧當下,戰爭形態演變催生改革,大國軍事博弈倒逼改革,實現強軍目標呼喚改革。不改革不行,改慢了也不行,改不徹底更不行。如果再瞻前顧后、畏首畏尾、當斷不斷,我們就要成為歷史的千古罪人。
改革必成,強軍可期。縱觀世界軍事變革史,沒有哪個國家的改革是一次成型、一步到位的。比如,美軍幾乎年年出台改革新舉措,尤其軍事理論拋出快,拋棄也快。再比如,俄軍近年推行的改革,有些機構的設置也經歷了反復的過程。我軍的改革也一樣,隻要戰略方向對路,就不怕出現小的失誤﹔隻要“四梁八柱”撐起來了,雕梁畫棟就好辦。總而言之一句話,隻會越改越好,不會越改越糟。我們有這個決心,更有這個信心。
打仗需要做出流血犧牲,改革需要付出不流血的犧牲。后一種犧牲同樣令人肅然起敬。成為“30萬分之一”,意味著面臨人生的又一次抉擇。但沒有小我的轉身,何來軍隊的轉型?想想看,我們當初一腔熱血選擇軍營,不就是為了強國強軍?我們每天掉皮掉肉,不就是為了能打勝仗?我們危難時刻奮不顧身,不就是為了那一句“最可愛的人”?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多次大裁軍中,正是難以計數的“××萬分之一”,無怨無悔地充當鋪路石,才鑄就了強軍興軍的通天大道!
面對改革這場回避不了的大考,領導機關應帶頭當好“應考者”。如果自身心神不寧,怎麼抓好部隊?如果自身牢騷太甚,怎麼教育官兵服從大局?如果自身不去作為,怎麼推進改革進程?因此,必須帶頭強化號令意識,帶頭執行決策部署,帶頭嚴守紀律規矩,高風亮節,無私無畏,主動為黨分憂,積極為組織解難,凝聚起勠力同心推進改革的強大勢場。
鄧小平同志曾講:“干革命、搞建設,都要有一批勇於思考、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的闖將。”這次軍隊改革,形勢更為復雜、矛盾更為突出,歷史因素與現實因素交織,思想因素與利益因素疊加,制度因素與人的因素糾葛,不可能不觸動利益,不可能不得罪人。隻有“敢字當頭,橫下一條心”,排除一切干擾,清除一切障礙,才能確保深化改革這項歷史性任務的如期完成。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越是重大關頭,越是檢驗黨性官德﹔越是特殊時刻,越是呼喚使命擔當。改革強軍的歷史重任落在了我們肩上,就要拿出破釜沉舟的膽魄來,拿出舍我其誰的擔當來,拿出闖關奪隘的拼勁來,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擁護改革、投身改革,將改革要求堅決貫徹到底,將改革部署堅決執行到底,將改革任務堅決落實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