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山西日報:南京大屠殺需要世界記憶

2015年10月14日10:51   來源:山西日報

原標題:南京大屠殺需要世界記憶

在國際史學界,南京大屠殺與奧斯維辛集中營、廣島長崎核爆並稱為二戰史上三大慘案。法國當地時間10月9日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消息,《南京大屠殺檔案》正式列入《世界記憶名錄》。

歷史車輪馳過78年,抗戰“勝利日”迎來70周年,南京大屠殺終於成為世界記憶遺產。這意味著,南京大屠殺的血腥一頁正式被聯合國永久保存,同時也是向世人昭示,這段歷史不容否認,不僅是南京的記憶、中國的記憶、民族的記憶,而且需要世界記憶,是屬於全人類所有愛好和平的人們的記憶。

同樣是巨大的悲劇,南京大屠殺很久以來,為什麼沒有像德國對猶太人的大屠殺那樣,深深走進世界歷史記憶?為什麼在世界范圍內的認知度,還不如遭受原子彈襲擊的日本廣島?為什麼日本膽敢對此遮遮掩掩,甚至修改教科書?原因固然有多方面,但最根本的還是這段歷史沒有走出華人、走向世界,未能成為二戰的顯學,讓更多人知道。

經驗告訴我們,任何一個宣傳思想陣地,如果正確的不去佔領,錯誤的就會充斥。南京大屠殺也是這樣。正因為這段歷史長期不為國際社會所廣泛認知,才有了日本1982年發生的教科書事件、否認南京大屠殺的言論不絕於耳、右翼勢力甚至公開集會叫囂南京大屠殺是20世紀世界上最大的謊言,並通過電影、法庭試圖為南京大屠殺戰犯翻案。也正是從那時起,中國才開始重視研究南京大屠殺。而此次申遺的成功,既是集研究之大成,也是還了其一記響亮的耳光。

魯迅先生在《且介亭雜文》中說:“隻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學作品如此,歷史記憶又何嘗不是呢?從1994年開始,每年12月13日10時,南京城都會鳴響警報,拉近1937年南京城破家亡的黑色記憶。由此,也極大地推動了民間記憶的搶救性搜集、整理和出版,乃至申遺的提出和實施。特別是2014年,國家立法將12月13日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更使南京城市記憶上升為國家層面的記憶。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了之前的城市記憶、民族記憶,個人記憶、國家記憶,才有了今天的世界記憶。

事實証明,要想讓國家記憶、民族記憶成為世界記憶,必須讓全世界的人們對那一段歷史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辨認。而這種辨認的達成又必須具備兩個前提條件,一個是有確鑿的事實,一個是有廣泛的傳播。以此衡量,南京大屠殺檔案正式列入《世界記憶名錄》只是第一步,而要真正成為世界記憶,使南京大屠殺像奧斯維辛集中營那樣在世界范圍內婦孺皆知,使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像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大屠殺紀念館那樣受到世界多國元首訪問,使日本侵略者像德國納粹那樣被牢牢釘入歷史的恥辱柱上,我們的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同為二戰史上的三大慘案,《南京大屠殺檔案》列入《世界記憶名錄》,比奧斯維辛集中營晚了36年,比廣島長崎核爆晚了19年。更令人唏噓的是,我們是經歷了8年的長跑才有了此次申遺成功,且《慰安婦檔案》遺憾落選,但這不要緊。可以堅信,隻要以此為契機繼續努力,就一定能夠取得更大成功。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程宏毅、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