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珍
浦東合慶鎮啟動拆違攻堅戰,該鎮最大違法用地項目——海升地塊違建項目開始被拆除。拿海升“開刀”,用當地干部的話來說,“這一次我們要做得徹底!”之前,市環保局公布了對24條黑臭河道的整治時間表,周邊居民在欣喜之余,也表達了期望:希望這次是動真格的。
無論是海升地塊拆違,還是黑臭河道整治,若要找“客觀”困難,估計能找出一大堆。但是,隻要肯下決心動真格的,辦法總比困難多。
上海“補短板”已經到了非抓不可的時候,能否“動真格”,恐怕還得先解決思想上的一些“短板”。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工作中的錯漏,常常映射著思想認識上的不足。韓正同志指出,缺乏緊迫感、責任意識不夠,是短板產生的普遍原因。
短板雖客觀存在,但也是需要去發現的。在去年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始階段,很多干部整天“苦”於找問題。之所以“苦”,是因為覺得自己身上找不出問題。找不出問題是因為確實沒有問題嗎?恐怕不見得。找短板,也是如此。經濟發展、社會治理、城市管理、民生保障、環境建設等領域存在的短板制約,往往也是群眾感受最直接、最不滿意的地方,平時多有反映,為什麼一些干部始終“看不到”,乃至久拖不愈?或許有能力問題,但關鍵恐怕還在於,對問題的認識不深,缺乏緊迫感。
緊迫感從哪裡來?來自調查研究。不深入一線,不下到基層,就不會看到問題有多嚴重,就不會與群眾感同身受,也就不會有改變現狀的緊迫感。在“不打招呼”的系列調研中,領導干部直奔街鎮村居和難點項目現場,直接聽取基層干部和群眾的意見建議,看到的情況有喜有憂,聽到的意見懇切直白,甚至火辣犀利。這些“原生態”反映出的真實情況,讓不少同志深受觸動,感到不解決不行,這就為推進下一步工作提供了強大動力。
相比於缺乏緊迫感,責任意識不夠恐怕是更大的問題。有人覺得,某些短板是改革進程中的“必然產物”,其他地方也有,所以可以慢慢來﹔有人則抱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將這些“短板”歸於歷史原因,自己則“明哲保身”﹔還有一些人,怕“揭短”影響自己的政績,常常有意識地“粉飾太平”﹔更有甚者,“這山望著那山高”,不願做“長期投入”,生怕功勞留給“后人”。說到底,這些都是缺乏大局觀念和責任擔當的表現。
沒有群眾觀點,就會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無感”﹔ 不能站在大局角度,就隻能看到眼前一地一隅——這樣怎麼能看清問題,更何談合力解決問題?對於黨員領導干部而言,短板往往指向工作作風中的“不嚴不實”之處,因此,必須按照“三嚴三實”的要求加以對照和整改,切實把問題找准找實找具體。
當下我們所面臨的“短板”,其中多半就是“硬骨頭”。解決這些問題,光靠技術手段恐怕不行,必須從思想上找根子,從制度上“做規矩”,明確主體責任,“誰家的違法建筑,誰就負責拆除,誰的地方存在安全隱患,誰就必須從源頭上整治”。
對於領導干部來說,“補短板”就是一場測試,是真改革還是偽改革,從是否實干中見分曉。能否直面那些繞不過去的問題,能否補上那些看上去“不可能解決”的短板,將決定改革的成效。為此,必須拋去“權宜之計”、摒棄“投機心理”,從實際出發,鎖定需要治理的重點“黑名單”,分批實施,滾動推進,合力補好上海發展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