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洋軍
李克強總理在國慶66周年招待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人民幸福是衡量改革發展成效的標尺。要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努力解決困擾群眾的難題,讓貧困家庭的孩子不再被輟學絆倒,讓普通群眾不因大病陷入絕境,讓心懷夢想的年輕人不被繁瑣的手續擋在創業創新的門外,不斷改善生態環境,持續增進群眾的幸福感。
發展是民族振興的根本途徑,是第一要務。大到國家,小到地方,不發展不行,不改革更不行。但是,無論是什麼方面的改革,也無論是什麼領域的發展,都必須始終把握好、使用好“人民幸福”這個衡量改革發展成效的“標尺”,換句話說,就是要讓廣大人民群眾能夠從改革發展中獲得更多的紅利,有更多的幸福感。如果群眾感受不到幸福,甚至是“被幸福”,不僅偏離了改革發展的方向,更背離了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也不可能贏得百姓的點贊。
用好“人民幸福”這個“標尺”,必須貼近實際。實際的,才是實效的。人民群眾不需要花裡胡哨、不切實際的假發展、瞎折騰,要的是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實實在在的發展。一要貼近地方實際,要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拿出符合地方實際的改革舉措、發展戰略,絕不能搞假大空的一套,更不能將別的地方的經驗做法照搬照抄過來,要有地方特色,才能長遠長久。二要貼近群眾實際,要全面把脈群眾想法、百姓需求,力求使每一項決策、部署、安排,都能讓絕大多數群眾支持,不能干出違背民意的事情出來。三要貼近發展實際,要尊重發展規律,要堅持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不搞“一刀切”或“大躍進”,並且要“一張藍圖繪到底”,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實事,少點拍腦袋瞎指揮的亂為,從而使改革發展從藍圖走進現實,走到百姓心中。
用好“人民幸福”這個“標尺”,必須轉變作風。有什麼樣的作風,就會有什麼樣的作為。一個地方的改革發展能否真的讓人民滿意、讓人民幸福,關鍵看當地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是否有務實為民、真抓實干的作風。少數地方、個別官員,當官久了,脫離了群眾,就會習慣性地靠行政命令、搞一人說了算,導致當地的政治生態與從政環境不優不純,也就不可能真正將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改革發展這篇文章做實做好做出成效,隻會變成瞎折騰、亂作為。因此,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四風”,堅決徹底地轉干部作風、正黨風政風、促社風民風。各級各地黨政官員,必須全面適應作風建設新常態,積極應對經濟發展新常態,轉變觀念、轉變方式、轉變作風,尤其要祛除官僚作風,自覺主動地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要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堅持群眾路線,踐行“三嚴三實”,同一切消極腐敗現象做堅決徹底的斗爭,努力以作風建設新成效取信於民、造福於民。
用好“人民幸福”這個“標尺”,必須突出民本。以人為本,以民為先,是黨的性質和根本宗旨所決定的,也是黨和政府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改革發展的終極目標,不是為了體現政治精英的能力高低,而是為了讓人民生活的更有尊嚴、更加幸福。這就要求各級各地必須始終堅持經濟發展、體制改革與民生改善並重,絕不能借口抓經濟、搞改革,而忽視民生、漠視民苦。要通過改革發展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努力解決困擾群眾的難題,讓貧困家庭的孩子不再被輟學絆倒,讓普通群眾不因大病陷入絕境,讓心懷夢想的年輕人不被繁瑣的手續擋在創業創新的門外,不斷改善生態環境,持續增進群眾的幸福感。各級各地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始終站在群眾的立場想問題、看問題、解決問題,要視人民為親人,把群眾當朋友,以百姓之心為心,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讓改革發展紅利更多惠及普通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
人民,也隻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真正主人。堅持將人民幸福作為衡量改革發展成效的標尺,是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人翁地位的充分尊重,也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本質要求。而“標尺”重在用,不用,都是擺設。用好“人民幸福”這個衡量改革發展成效的“標尺”,必須隨時用、經常量,並且要“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張藍圖繪到底”,隻有如此,才能真正將“人民幸福”變成美好的現實,而不是一句空話。
相關專題 |
· 倪洋軍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