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端端
習近平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指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這一偉大勝利,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洗刷了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民族恥辱。這一偉大勝利,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使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這一偉大勝利,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9月3日 新華網)
歷史無言,英雄不朽,老兵不滅。復興路上,軍容威武,正步雄壯,軍歌嘹亮。聽,正步聲裡大國正前行。回憶往昔是為了銘記歷史,致敬先烈更是為守護和平。
正步聲中有歷史的吶喊。習近平總書記曾說:“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否認罪責就意味著重犯。”中華民族百年沉淪,歷盡苦難。從1931年9月18日到1945年9月2日,在這14年反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特別是8年全面抗戰的艱苦歲月中,我國軍民傷亡總數達3500多萬,但不屈的中華兒女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譜寫了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壯麗史詩,涌現出楊靖宇、趙尚志、左權等一批抗日英烈。
54名將軍帶隊走過天安門廣場,緬懷歷史,致敬老兵,向犧牲的千千萬革命先烈致敬,向一直堅持抗爭的的人們致敬。時間不是沖淡記憶的借口,也不是忘記歷史的理由。中國人民要團結一心,銘記革命先烈事跡、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居安思危,讓每一個中國人保持清醒,汲取力量,絕不會讓歷史悲劇重演。
正步聲中有時代的號角。拉納·米特曾在《中國,被遺忘的盟友》中指出:自二戰時起,中國就已經是“負責任的大國”。和平就像陽光一樣溫暖、像雨露一樣滋潤,有了陽光雨露,萬物才能茁壯成長,有了和平穩定,人類才能更好實現自己的夢想,和平發展是永恆的主題。70年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不能因勝利而結束。長期以來,一些不願正視歷史、甚至美化侵略的論調仍然時有出現。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歷史不會因時代變遷而改變,事實也不會因巧舌抵賴而消失。”事實就是事實,公理就是公理,歷史決不容許篡改、不容抹殺。“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這是一條永恆的真理。終結戰爭的,從來不是戰爭,而是和平,也隻有和平,才是人類理性的成果。中國人民要增強憂患意識,牢記使命,一刻也不能懈怠和平使命的擔當,始終保持常備不懈的戰備觀念,按照“能打仗、打勝仗”的要求,加快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止戈為武,走精兵之路,履行好、擔當起黨和人民賦予的神聖使命,讓和平的陽光永遠普照中華大地。
正步聲中有前進的力量。一個團結的民族是不可戰勝的。改革進入深水區,機遇與挑戰並存,要爭取中華民族的世界地位,仍然需要全國上下團結一心。中華民族的夢,幾經輾轉,幾經沉浮。不論是山河破滅的抗戰年代,還是飛速發展的和平時期,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期望永不改變。人心齊,泰山移。眾人拾柴火焰高。通往夢想的道路注定不是坦途,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作為新時代的主人翁和建設者,我們應從抗戰精神中汲取營養,用抗戰精神鑄就我們新的長城,戮力同行,自強不息,敢於啃硬骨頭,涉險灘、闖難關,以科學的理念、扎實的行動,走好中國道路、凝聚中國力量,在實現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奏響萬眾一心創偉業的鏗鏘樂章。
閱兵不僅是對民族記憶的尊重,更飽含對人類前途的關懷。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團結是永恆的主題。改革任重道遠,但“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我黨要凝聚和平與正義的磅礡力量,萬眾一心,風雨無阻,戮力同心,砥礪前行,把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匯聚成強大動力,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鐫刻抗戰記憶、鍥而不舍堅持、義無反顧向前,激蕩著中華民族奮勇前進的力量,書寫無愧於歷史、無愧於時代的嶄新篇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