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想斌
以為迎來了中國股市的慢牛,在4000點的關口上不失時機地補了倉。不料這兩日的大幅下跌,又讓很多人覺得“割肉”的慘痛再一次到來。
僅僅在數月前,著了魔的中國股市依舊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散戶,不顧身家地進入。工廠主、大學生、甚至是農民,紛紛投身股市,追趕著那個能夠大發橫財、一夜暴富的機會。
只是這兩個月來,隨著股市的連續下跌,擔憂與懷疑開始出現。當風險日益高於回報,股市劇烈的震蕩在輿論場中,曾經鼓動慫恿人們投身股市抓住發財機會的一些人,亦一改往日“股神”的面孔,轉頭批評大家這是不健康的物質主義傾向,不能把太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股市上,尤其是年輕人。
當股市狂熱的巔峰時期,所持有的喜極忘形早已不見了蹤跡,在大跌中個個如喪考妣,這般情緒的巨大落差,倒是把中國股民的心態拉扯得更為透徹。
A股是一個以散戶為主的市場,投資行為的短視化、換手率較高是特征之一。也因此,在牛市出現后有些人動用存款來炒股,或者賣房炒股,“以小搏大”,希望以此一夜暴富,也有一些股民在股市下跌之后跳樓,這些都可劃歸為不理性投資中的意料之舉。前后的反差,或許隻有用“賭性十足”才能最好闡釋。
盡管“股市有風險,投資須謹慎”這句膾炙人口的警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數據顯示,由於過去一年股市的持續上漲,加之現在可以方便地配資炒股,今年二季度中國新開的個人股票賬戶超過3800萬個,而2014年全年隻有900萬個。
群體性的涌入股市,隻能証明股市所具有的極大誘惑。而當人們未經詳細的市場預判和風險評估,輕易接受了這種誘惑,隻能說明這樣的投資是非理性的。這點自股市冠上了“中國”標簽后,就是人所共知的事實——一些散戶投資者像買菜一樣買股票,不關注上市公司基本面,而是熱衷於打探消息、聽身邊人介紹、隨意下單。然而,當股市的走勢超出了自己的預期,大跌或者大漲的時候,更多的人,通過集體的咒罵或者慶祝來尋找股市的慰藉。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在輸贏之外去反思非理性投資背后的文化基因。
按照過往的信息,歷經過極端貧困的中國人,原本在理財方面表現得頗為審慎,居民個人儲蓄率一直位居世界前列。而且,在傳統的文化裡,貪婪一直被視為人性的弊端。可以金錢為代表的財富成為社會身份地位評判的標尺時,不僅人們開始迷信,而且社會也不斷營造著“一夜暴富”的傳奇。一個神秘的彩票中獎人,能夠帶動無數人購買彩票﹔那麼眼看著身邊人都在股市中掙了錢,誰不會手痒痒,嘗試一下自己賺錢的滋味?
而決定這一切至關重要的因素,僅僅是一句沒有任何科學依據的“誰說我的運氣就比別人差”。於是,指責投身股市的股民不理性投資,都顯得有些多余,因為當下股市中有為數不少的人群,通過命理來挑選股票,甚至有一些人專門購買了股民專用的轉運珠,命運的力量開始在著魔的股市中顯現。
可如今,對於一些人來說,連燒香的錢都被套在股市裡,轉運的成本不再時,靠什麼實現一夜暴富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