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峰
喜峰口,長城下,夜黑如墨,前敵總指揮趙登禹親自揮刀上陣砍殺日寇,兩口大刀被砍缺了刃口,左腿在戰斗中又負輕傷,猶自奮勇搏殺。
平型關,喬溝裡,晨曦初露,八路軍685團“猛子”連長曾賢生手掄寒刀,猛虎般沖下公路砍殺10多個鬼子,身負重傷后拉響僅剩的一顆手榴彈,與敵寇同歸於盡。
毋庸贅言,在血淚寫成的抗戰史中,中國軍人舉起大刀砍向鬼子的形象已固化為人們心目中抗日英雄的經典象征,大刀也成為中華民族無畏拼搏的精神圖騰。
詭譎的是,“刀”,恰恰也正是抗戰中我們的敵手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精神象征——美國學者本尼迪克特運用人類學研究方法,用“菊”與“刀”來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雙重性:“愛美而黷武、尚禮而好斗、服從而不馴……”在國與國的對抗中,在刀與刀的比拼下,隻有刀法精湛、氣勝一籌,才能讓正義之刀劈斬野心之刃,才能讓敵寇心生敬畏、知難而退。
拿破侖曾言:“戰爭的勝負,四分之三於精神因素,隻有四分之一於實際力量的對比。”比對這種“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與晚清八旗兵提籠架鳥、醉享太平的精神狀態,比對“鋼少氣多”的志願軍將士成為強敵揮之不去的夢魘與清末重臣李鴻章在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談判桌前的苦苦哀求,可以清晰地得出一個結論:一支軍隊如果平時文恬武嬉、不思打仗,戰時就會喪權辱國、遺恨千古﹔一支軍隊如果平時缺乏虎狼之氣,戰時就會成為虎狼之食。
氣為兵神,勇為兵本。戰場不僅是武器裝備的對抗,更是血性勇氣的較量。武器上的差距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有“代差”、血性上有“落差”。如若沒有橫刀立馬的豪氣、敢打必勝的底氣、舍我其誰的勇氣,未戰先怯,豈能一戰!
習主席反復告誡全軍將士,軍人要有血性,核心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血性需要喚醒,血性務必傳承。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我們享受著前輩威名的庇蔭,肩負著能打勝仗的重任。培養血性,就要汲取先輩的英雄豪氣,傳承紅色基因、鑄就錚錚鐵骨,爭做腦子裡永遠有任務、眼睛裡永遠有敵人、肩膀上永遠有責任、胸膛裡永遠有激情的熱血軍人,銜枚疾馳、厲兵秣馬,不斷在艱苦環境裡磨礪,在復雜條件下鍛造,在實戰氛圍中錘煉,確保寶刀出鞘、氣勢如虹,刀鋒所指、所向披靡!
相關專題 |
· 熱點·視點·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