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於澤
山東煙台市原副市長王國群因受賄於今年5月獲刑十四年,在近日公開的懺悔中,王國群自稱央視《新聞聯播》曾因煙台市榮獲聯合國人居獎而專訪了他,從那時起他有了驕傲情緒,加上覺得仕途無望,就開始收錢。他的說法被媒體斥為“神邏輯”和自我開脫之辭。
在央視《新聞聯播》專訪與官員貪腐之間建立直接的因果關系,當然使人備覺荒謬。王國群因《新聞聯播》的專訪而自我加分,體現了他對政績簡單粗暴的理解。不排除腐敗分子獲得過功勞,但他們選擇、突出和過分放大自己的功勞,腐敗劣跡卻全部掩蓋,所謂的官聲,是他們自己營造的假象。
哪個官員沒有功勞簿?問題就怕他隻晒功勞,掩蓋了劣跡——那些腐敗分子精於此道。甚至,借著光環,更方便搞權錢交易,虛假官聲是通往腐敗的絕佳通行証。有時候,他們在這裡做點成績,然后加倍在另一頭撈取利益,成績成了籌碼,成了投資,他們心裡盤算著回報,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營造虛假的官聲,是必須警惕的現象。對於腐敗官員來說,他們做了什麼,沒做什麼,往往都在信息上加了密,該放大的成績放大,該隱藏的污點隱藏。客觀而言,他們在信息上變得主動。一些官員把自己裝扮成反應敏捷、有想法的人,但在背后,他們的想法全部用於歪門邪道。
近幾年來,某些當初形象不錯的官員因貪腐落馬,事后被指為“雙面人格”。官員注重自己的公開形象,體現了敬畏心,但問題是一些人當面一套、背后一套,那就是欺騙。專門在上級面前表現自己,更成為一種投機取巧。被央視《新聞聯播》專訪,的確可以達到很好的宣傳效果,但一些腐敗分子因此恃無恐,這是個大問題。
當然,謊言總是要靠另一個謊言來支撐,官聲隻要是虛假的,總會露餡。在這些官員主政的地方,在他們抓過的領域、主導的工程、項目之中,總有人看穿了他們的把戲。更進一步說,公眾從他們的服務中有沒有獲得真切實在的利益,這樣的日常感受,不會被欺騙,所以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在這個意義上,要多多利用民意,“摘掉”腐敗官員的假面。
以人民群眾滿不滿意、高不高興、答不答應作為衡量工作好壞的標准,是我們黨長期堅持的一個指導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在《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中強調,“政聲”、“民意”是一種干部評價標准。將官員交給人民群眾去評價,絕不是搞成一種唯民意測驗結果論,民意要對官員的前途構成實際影響力。習近平指出,作秀、取寵、討巧可能博取一些廉價的掌聲,但它經不住時間的檢驗。人民群眾的評價,並不排斥組織部門所作的考核,也不排斥上級的評價,這些評價應當構成一個更大的評價體系。
不是說,人民群眾天然地是評價官員的“好手”,他們只是因為長期地與官員施政發生密切聯系,所以有機會獲取真實信息。在常態化的官民互動中,人民群眾更能看清官員的真面目。讓官員展示真我,就要方便人民群眾對他們展開評價。這也是加強人民群眾對官員的監督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