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斗力是軍隊生命之所系,打得贏是最大的政治。政治機關和政治干部的作用,不僅要體現在確保黨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牢牢掌握部隊上,也要體現在能夠組織指揮打仗、服務保証打贏上。
習主席指出,政治機關是指揮機關,政治干部是指揮干部﹔政治工作要成為行家裡手,軍事工作也要成為行家裡手。戰爭年代,政治工作的陣地在前線戰壕裡、行軍征途上,政治干部的共同特點是,既善於潤物無聲聚兵心,又精於帶兵上陣打勝仗。共和國元帥有4位出身政治干部,5位兼任過政治委員,可謂能文能武、有勇有謀。鄧小平的軍事履歷,大多是擔任部隊政治主官或在政治機關工作。他后來曾多次說過:我是一個軍人,我真正的專業是打仗。和平年代,軍政雙優、文武兼備的優秀典型不斷涌現,他們上台能講課、上陣能指揮、上裝能操作,樹起了政治干部的好樣子,保持了政治工作的好傳統。
反觀當下,一些政治機關和政治干部在能打勝仗這個核心問題上說話不硬、腰杆不挺。有的淡忘了我軍戰斗隊職能,覺得指揮打仗與己沒有直接關系,認為軍事“偏科”很正常,甘居訓練“旁觀者”、打仗“門外漢”的位置,遇到重大任務領導點將不放心、官兵跟著不托底﹔有的業務纏身難走出,會議室坐得多、訓練場去得少,筆杆子拿得多、槍杆子摸得少,文章看得多、地圖看得少,漸漸陌生了戰場、荒疏了打仗這個主業﹔有的工作指導不對頭,籌劃工作不是研究打仗需要啥、而是琢磨成果出點啥,不是苦思克敵制勝的戰法、而是冥想出名挂號的招法。這些現象的背后,是思想深處缺少打仗這根弦,准星沒有鎖定戰斗力,沒有要打的憂患感、真打的緊迫感、打贏的責任感。
“率軍者披堅執銳,執戈者方能戰不旋踵。”我軍政治工作向來提倡身先士卒、行勝於言。政治干部帶頭提高軍事素質、錘煉打仗本領,會產生政治效益和示范導向。同時也要認識到,政治工作沒有一線二線之別、前方后方之分。隻有認清學軍事練指揮是必修課和硬任務,認清懂謀略善打仗是現代戰爭的必然要求,認清務主業謀打贏才是真正對黨和軍隊負責,才能自覺把政治工作當本職、以指揮打仗為使命,自覺爭當“兩個行家裡手”。
我軍戰時的中軍帳裡,決不能也決不會沒有政治干部的位置。但要運籌帷幄決勝千裡,平時就要走上訓練場摸爬滾打,潛心學軍事學指揮學科技,操練武器、精熟謀略,鑽研戰爭、准備打仗,帶頭愛軍習武、精武強能﹔就要按照《意見》要求走進演習場、深入任務中,讓槍炮聲轟走虛浮,讓硝煙味驅走雜念,到疾風驟雨中增長真本事,在戰風斗浪中練就硬功夫。各級要按照《意見》部署要求,下功夫提高政治機關和政治干部謀劃打仗、指揮打仗、服務打仗的素質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