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江西日報:群眾為何與“三送”干部這樣親

卞 曄

2015年05月11日08:45   來源:江西日報

原標題:群眾為何與“三送”干部這樣親

贛南山路九曲連環,近日筆者到瑞金出差,深感下鄉到村依舊不易。早晨從市裡趕到一偏遠山村花了整整兩個鐘頭,臨近傍晚,趁著夜色未降,匆匆回趕。老鐘本是瑞金市的“三送”(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干部,時值他下鄉駐村,機緣巧合,他熱情地給筆者當起了回程的司機。

“來吃飯。”駛向村口的途中,路旁一名農婦的疾呼讓車子停下。駕駛員一側,一名還端著飯碗的農婦從家門口的坪上朝車子小跑而來。老鐘趕忙搖下車窗,回答吃過了,並不停揮手致謝。命令式的邀請讓人很難與客套這類的字眼相聯系起來。路上聊起村民,老鐘如數家珍,說現在和村民們熟到了誰家有個紅白喜事都會叫上他。原本今年要輪換另一名干部到此村駐點,最終卻因村民的集體建議把他繼續留了下來。

“三送”干部為何能如此接地氣、得民心?從瑞金市2014年下發的一份文件中或可瞧出端倪,其中明確要求,原則上“三送”常駐干部工作日必須在點上,每月駐點時間不少於20天。正是由於與村民朝夕相處,“三送”干部得以深入了解每戶的情況,及時反映解決他們的困難,如此一來,干群之間想不親近都難。

“我們下來才發現,很大一部分村民是因為不了解政策而吃了虧,比如得了病連農村醫保都不知道。”筆者與一名“三送”干部聊天得知,除了老人,長期外出務工的村民群體也因身在外地而常淪為家鄉政策“落地”的一大盲區。“三送”將“送政策”置於首位,正是立足政策惠民“最后一公裡”的務實舉措。聯想到一些地方出現群眾到政府門口圍堵反映訴求的新聞,和不時聽聞少數基層干部稱百姓為“刁民”的現象,筆者以為,著實應多比對“三送”干部下基層的做法。一個面對群眾訴求被動應付,一個主動沉下身子、放下架子到基層知民情解民困,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面前,高下立判。

放眼各地,類似贛州“三送”干部的舉措,很多地方或各有叫法,但目的都是惠民生。真正深入基層,與群眾打成一片,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才是干部應該做的。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程宏毅、謝磊)
相關專題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