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解放日報:“促進派”與“促退派”

凌河

2015年05月11日08:32   來源:解放日報

原標題:“促進派”與“促退派”

面對新一輪深化改革的大潮,你是促進派,還是觀望派,甚至是促退派?這是放在領導干部面前的問號。上周中央深改組第12次會議,發出了“爭當改革促進派”的號召,這就要求每個領導干部交出答卷。

當改革的“促進派”,原是小平同志當年提出的口號。35年前開始的第一輪改革,就是靠著改革的“促進派”才啟動、才成功,一大批沖鋒陷陣的改革闖將,面對盤根錯節的僵化體制,頂著動輒就要問“姓社姓資”的政治風險,勇立潮頭,敢破敢立,敢為天下先,敢於吃“第一隻螃蟹”,才有了改革的摧枯拉朽。今天的新一輪深化改革,面對體制改革更為錯綜復雜的“深水區”,面對利益調整更為深刻嚴峻的“險灘”,也面對形形式式的“中梗阻”與“軟釘子”,改革要有真突破,急迫地呼喚“促進派”——隻有“大家爭當促進派”,深化改革才能真正形成潮流。

當改革的“促進派”,就要“想改革、謀改革、善改革”。“促進派”就是不安於現狀,不甘於僵滯,不囿於陳規舊習,就是有強烈的改革激情和“再也不能拖下去”的緊迫感﹔“促進派”就是殫精竭慮、夙夜為公地謀求改革,把精力和智慧集中在謀劃改革上,決不為一身羽毛、一己毀譽而遠避風險,更不為一頂官帽、一點仕途而顧忌重重﹔“促進派”不但要有勇氣,而且要有改革智慧,善於把“摸著石頭過河”與科學的頂層設計結合起來,把敢闖敢試與法治思維結合起來,把一馬當先與團結多數結合起來﹔“促進派”不是蠻干亂闖,能吏不是匹夫之勇,作風硬朗也不是“一言堂”亂拍板,更不能犯“顛覆性錯誤”——中央已經明確,“要把想改革、謀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來”,這既是鮮明的好官標准、用人導向,也是對每個領導干部都要“爭當改革促進派”的激勵。

改革也會有“促退派”,因此提出當“促進派”並非無的放矢。“促退派”,既有反對改革的“搖頭派”,也有不願改革的“梗阻派”,其實還有更多為官不為、在位不干的“觀潮派”。“促退派”現象,不說很普遍,但也決非個別地方、個別層面才有,其中雖少有膽大妄為的,卻多有不知不覺者﹔雖未有公開“跳出來”的,卻多有我行我素的。不能不說這是深化改革的一個大阻礙,一個不容忽視的大問題。

“促退派”中有一種是“利益派”。因為改革必然要突破利益藩籬,要引起權力格局的深刻調整,尤其要動權力設租尋租護租的土壤和根本,因此有的官員心有“小九九”,打足小算盤,他們抱著手中的“資源”一寸也不肯放棄,頑強地要保護一己一部門的“一畝三分地”,要他“削手中權”、“斷腕割肉”、“勇於自我革命”,他是不干的。所以在改革面前,死阻硬扛有之,瞞天過海有之,口是實非也有之,你勸他要以一顆公心看待既得利益得失,要以改革大局看待利益調整,他哪裡聽得進去?

平心而論,在“促退”的人們中,多數還不是出自一己私心——他們恰恰是“一心為公”呢。有不少同志,在陳舊的思維方式和習慣定勢的老路上走慣了,在“管得過多統得過死”的傳統行政模式下做“婆婆”當“千手觀音”習慣了,你要他“放”一點權,他就覺得天下將會大亂,“秩序”就會無存,所以還是要“捏在手裡”。他的確是“勤政”,是“負責任”的,卻往往會把企業、市場與社會的活力搞死。當然還有一個問題,那便是不少官員的“知識老化”和“本領恐慌”。新技術、新業態、新的企業組織方式,包括前衛的交易方式、先進的配置模式,他看不懂,因此“接受不了”,於是“非驢非馬”剛一露頭,他就要“迎頭痛擊”,新形態還在胎動,他就“趕緊管住”。一方面是看不懂、看不慣、“看不下去”,另一方面是性急慌忙,要“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於是有些部門、有的官員,就這樣走到了改革的對立面——我想,“上海要有一次新的思想大解放”的呼喊就是針對這類觀念與知識陳舊吧,而這在我們的干部隊伍中恰恰是一個帶有些普遍性的現狀呢!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程宏毅、謝磊)
相關專題
· 地方要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