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長江日報:人道救援彰顯大國責任

蔣哲

2015年04月27日08:48   來源:長江日報

原標題:人道救援彰顯大國責任

  鄰國尼泊爾發生8.1級地震,中國西藏的日喀則等地區也受到地震波及。截至本稿撰文,死亡人數已超過2000。

  8級以上,是為巨大地震,慘烈程度可想而知。此時此刻,世界目光共同聚焦尼泊爾。這並非隔岸的同情,尼泊爾和中國西藏境內,中國公民亦在死傷之列,及時出動救援,是國際援助,亦是我們自己的賑災。相信任何關注地震消息的人,心情都是沉重的,我們迫切願望救援一切順利,我們和世界人民一同祈禱。

  地震發生后,國家主席習近平、總理李克強第一時間致電慰問。62人的中國國際救援隊很快組成,4月26日上午已抵達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特裡布萬國際機場,赴地震災區實施國際人道主義救援。危難時刻,中國國際道義選擇一以貫之,並且救援規模、行動力搶眼,有很大影響力。

  國際救援是一種國際道義甚至聲望的體現方式。近幾十年來,大國的內涵已經有了比較明顯的變化,不僅體現於強大的綜合實力,也體現於道義擔當。相比於政治爭端中,國家之間攤派的所謂“責任”,人道援助更顯國家責任之真實,道義之真切。

  國際救援並非一廂情願,是自主選擇的結果。據聯合國有關條例規定,國際救援必須在受災國政府同意的基礎上,應受災國的請求而提供。事實上,受災國並不是對每個國家的救援意願都持歡迎態度,欠人情終非易事。中國能參與到印度洋海嘯、海地地震、日本地震和此次尼泊爾地震等國際焦點災難救援當中,這是獲得信任的結果——有國家能力的信任,也有國際聲望、形象的信任。

  今天的救援已不靠勒緊褲帶,只是國家實力向外的自然延伸。新中國成立后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對外援助的政治色彩濃重,受援國多為中國周邊第三世界國家,援助以軍事和經濟為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外人道主義援助的政治色彩逐漸淡化,更多了務實的態度。近年來,幾次嚴重自然災難侵襲中,中國迅速、高效地提供援助資金和物資,並赴受災國展開國際救援行動,向世界展現了中國友善、真誠的人道主義精神和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回顧歷史,國際救援,也有著一個成長過程,今天,無論是能力還是觀念,我們的救援體系都更加的成熟。

  國際救援的發展,本身是自我救援能力的延伸。汶川地震以來,災難應急、救援與善后能力有了系統提升。這些年,中國在國家社會安全最核心領域,做了很多基礎工作,資源調度從傳統政治動員走向現代科學組織,這是一次國家救援的現代化轉型。當然,國際救援也可以反過來為國內救援積累經驗,救援的背后,是各種技術資源的組織方式達到更高階段的契機。

  一個國家,不僅可以在國際競爭中維護自身利益,更能夠以道義責任,在更高的層面展現影響,贏得國際尊敬。災難面前,生命價值的無上重要更加凸顯,超越了政治、經濟、軍事,此種情形的國際合作,有時更單純、純粹,今天的中國致力於這樣的國際環境,伸出救援之手,是為所當為。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黃策輿、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