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礙創新的主要因素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有很多,但從主觀層面來看,則無疑是慣性思維和惰性思維。這是因為,思維創新是技術、手段、方法等創新必需的前提,而慣性思維和惰性思維卻是人們思想深處的一種保守力量,它讓人們習慣於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用舊概念解釋新現象,用老辦法解決新問題。
現實當中,因為慣性思維和惰性思維而因循守舊,不去嘗試,不去創新,結果在競爭中慘遭失敗甚至被無情淘汰的事例不勝枚舉。比如,柯達公司很早就發明了數碼相機,卻認為憑借膠片依然可以在市場上稱王,結果很快便被數碼相機這一后浪“拍死在沙灘上”﹔比如,諾基亞固執地認為“更多用戶不習慣觸控操作”,結果幾乎在新興的智能手機市場上無立錐之地……而在我們身邊,類似的例子也不在少數:一些企業習慣於躺在過去的“成功經驗”上過日子,結果幾十年過去后,還是隻能生產一兩種老產品﹔一些地方固守著“勞動力充足”、“自然資源豐富”等傳統優勢,不停地拼投入、鋪攤子、搞擴張,結果等醒悟時卻發現這些優勢已經難以為繼……
有這樣一個故事發人深省。100多年前,一個名叫亨利·福特的美國人到處詢問:“您需要一個什麼樣的更好的交通工具?”幾乎所有人的答案都是:“我要一匹更快的馬。”很多商人聽到這個答案后,便立即跑到馬場選馬配種。但福特並沒有這樣做,他選擇了制造汽車去滿足人們的需求。於是,他成了福特公司的創始人、世界“汽車大王”,並和其他汽車制造業的先驅一起,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汽車時代。
這個故事生動而深刻地說明,慣性思維和惰性思維是創新的天敵,創新思維是革新的先導。在100多年前的美國,主要交通工具是馬車,所以大多數人就形成了一種慣性思維:為了“更快地到達目的地”,就要購買一匹更快的馬﹔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大部分商人考慮的只是怎樣改良馬匹的品種。而福特卻克服了這樣的思維慣性和惰性,敏銳地意識到,剛剛誕生的汽車才是那匹真正更快的“馬”。正是這種創新思維和惰性思維之分,從根本上決定了后來福特和其他眾多“交通工具制造商”同行之間的天壤之別。
“人都是有惰性的,物質是有慣性的。”慣性,讓物質難以改變原有的運動狀態和軌跡﹔惰性,認人喪失對新事物的敏感和創新求變的動力。有哲人說:“思想是最革命的,也是最保守的。”“互聯網+”、“工業革命4.0”、“中國創造”……在這個“變是唯一不變的規律”的時代,任何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地區,要想在創新的浪潮中先人一步,在發展的洪流中立於潮頭,就必須具備革命的而不是保守的思想。因為隻有這樣,才能擺脫內心深處那匹“更快的馬”,也才有可能制造出屬於自己的“福特車”。(張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