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全國兩會閉幕當日,雲南省委副書記仇和落馬的消息引發輿論聚焦。這位備受媒體關注“個性官員”的落馬可謂意外,有媒體更用“秒殺”一詞形容仇和落馬的突然。
不知從何時起,“個性官員”這個群體逐漸成了媒體關注的焦點。鮮明的執政個性,敢做敢當的勇氣,勇於破舊立新的執著,這些個性官員,以別樣的施政風格展現著自己的才華和個性,在政壇上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給官場吹來陣陣新風。然而,新風新政離不開對以往規則的解構、挑戰甚至更新,一旦“人治”突破權力的邊界,個性官員便很容易“任性”。
以仇和為例,在媒體的觀察中,褒貶不一的爭議,一直是其身上鮮明的烙印:既有搞政績工程、不近人情、霸道、理想主義、酷吏等反面標簽,亦有雷厲風行、能干、務實等正面評價。這些輿論印象的背后,一方面顯示著政治氛圍越來越寬鬆,使得爭議性“能吏”得以被寬容使用﹔另一方面,“有權就是任性”也凸顯出讓人“羨慕嫉妒恨”的矛盾。雖然仇和曾一度因為“一路被舉報,仕途卻一路驚喜”而沾沾自喜,最終卻還是難逃轟然落馬的結局,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有權也不可隨意任性”。
不可否認,有個性的官員比較容易讓人欣賞。畢竟,公眾不希望官員們的執政風格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大家也希望看到官員身上有更多作為“人”的情感、性格的展現。而隨著中央一步步簡政放權,地方官員的主動性逐漸增強,可以放手而為給地方發展謀利益,這些因素都拓寬了個性官員們成長的空間。但這種政治氛圍寬鬆的背后,也不免有很多隱憂,仇和的落馬無疑就是一個最具警醒意義的案例。從中,我們理應警惕某些個性官員的權力之手越深越遠,突破了法律和制度的約束,進而走向腐敗的深淵。
在政治文明不斷向前推進的當前,個性官員越來越多確實是事實,這是一個良好的趨勢,社會也呼喚更多個性官員大膽說狠話、講真話、有魄力辦實事。但對於用權者而言,權力的個性更應建立在制度的底線之上,以不突破底線為前提。起沉疴、下猛藥、用鐵腕的背后,決不允許以權謀私,任性用權。恪守權力邊界,依權力授受范圍而行事是基本的政治要求,也是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我們在歡呼個性官員出現的同時,也要仔細認真的想想,該如何給個性官員的行權用權加上更合理的約束,不要再讓他們掉入“有權就是任性”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