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看清霧霾還需摘下“眼鏡”

趙艷生

2015年03月04日15:1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復旦大學教授陳學明在《環球時報》發表了一篇題為《什麼才是霧霾的罪魁禍首》的文章,文章提出“打破能源壟斷很可能帶來更嚴重霧霾”的觀點。陳教授用哲學的思維,從資本的角度看霧霾,給了公眾另一個視角審視,讓人們對霧霾多了一些辯証的認識。但是,筆者不清楚陳教授所說的“很可能”到底有多少成的可能性。

關於“很可能”,有個小故事。在筆者老家,經常有人批評那些前怕狼后怕虎、畏首畏尾不干活的人,質問他們“聽見蝲蝲蛄叫難道就不種地了”。因為種地后,蝲蝲蛄很可能會搞破壞,但神經正常的農民不可能因為聽見蝲蝲蛄叫就不種地了,而是想方設法避免蝲蝲蛄來搞破壞。假如像陳教授所說的,打破能源壟斷很可能帶來更嚴重的霧霾,筆者在想難道就沒有辦法在打破壟斷的同時,來規避這種可能嗎?

不可否認,霧霾的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而哲學又無所不包,陳教授作為哲學家,為治理霧霾“開方”順理應當。但是筆者認為,打不打破能源壟斷來治理霧霾,涉及到的是社會問題中的經濟問題。術業有專攻,哲學家來研究霧霾,雖無不可,但是太宏觀了,容易讓治理霧霾步入因害怕“蝴蝶效應”而“萬事不敢為”的誤區。

治理霧霾,不能完全用哲學家的角度來看,哲學家也有失誤的時候。就像曾經看到過的那個《哲學家與船夫》的故事,哲學家乘船過河,說船夫不懂外語、歷史和數學,就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但是當船翻了以后,哲學家不會游泳,即使外語、歷史、數學他全懂,但也避免不了失去整個生命。如果真是這樣,最后結果“很可能”是“杯具”。

回過頭來,再看陳教授的觀點,他說“企業不管多少與大小,隻要它們奉行資本邏輯,都會與生態相沖突。”這句話不錯,企業要發展,與生態的沖突在所難免。但現實中,沖突應該大致分兩種,有的可控,而有的不可控。可控的沖突,並不可怕,隻有不可控的沖突,才會造成威脅。自然環境的承受力,在可控的條件下,能夠自我調節,自我淨化。而現在的霧霾,不是不可控,還在可控的范圍,“APEC藍”就是佐証。而現在的問題是為了經濟發展,為了GDP,很多地方不來大力的控,所以除了APEC之外,當前要靠風吹才能見到藍天。

作為普通公民,筆者沒有陳教授那麼高深的學問,隻知道現在霧霾嚴重。而且,通過學習,知道能源消耗是產生霧霾的主因。而在壟斷之下,我們的油價高,而油的品質低。僅拿京冀來說,起碼目前北京與河北汽油的標准就不一樣。同一輛車,分別加京冀的油,河北的油產生的PM2.5是北京的很多倍。如果打破壟斷,“去華山”不止一條路之后,服務質量定會被倒逼著提高,收費也應該會被逼著下降吧?!

還有,不可否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生態現狀同樣面臨日益加劇的生態問題。但要知道,霧霾我們很嚴重,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傲視世界”。然而在溫室效應、氣候變化的問題上,不僅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有,我們同樣也面臨著。早在2006年,溫室氣體排放我們就僅次於美國,而現在也早成了全球第一。陳教授怎能用全球普遍存在的問題,且我們已經是第一的問題,戴在別人的頭上來與我們同樣“一家獨大”的霧霾問題相比較呢?如此佐証自己的觀點,能站得住腳嗎?

最后,筆者要說,霧霾只是霧霾,是客觀存在著的。看清霧霾,希望大家都別戴任何“眼鏡”。並且,霧霾之下,要相信公眾的眼睛依然是雪亮的,特別是能源壟斷對霧霾的作用,公道自在民心。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黃策輿、謝磊)
相關專題
· 老兵808文集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