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莫讓“搶紅包”變成“新隔閡”

2015年02月27日09:0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莫讓“搶紅包”變成“新隔閡”

  羊年春節最熱的關鍵詞,非搶紅包莫屬。“紅包狂歡”從1月底拉開序幕,至今已紅紅火火持續了近一個月。有人搶得不亦樂乎,也有人搶得心理疲勞——“現在見到群紅包都懶得點了”。如此變化不禁讓人陷入思考:人們為何逐漸逃離紅包?紅包大戰中我們得到了什麼、錯過了什麼?

  從“不亦樂乎”到“累覺不愛”

  “你搶了多少紅包?”成為不少中國人羊年春節問候的新方式。

  據騰訊官方公布的統計數據,微信紅包席卷全國,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尤甚。僅除夕一天,微信用戶紅包總發送量達到10.1億次,春晚微信搖一搖互動總量達到110億次。

  漫天飛舞的紅包讓不少人“搶”到手軟眼花、“搖”到屏幕粉碎。放下手機,卻分外寂寥。搶了200多個紅包的福州網友王權安不時向群裡發個“反饋”紅包,被很多群友追捧為“土豪”,“高帥富的體驗感確實不錯,激勵我越發越多、停不下來,哪怕同學聚會,坐在一起也是發紅包。問題在於,一停下來心裡空蕩蕩的。”

  大年初三這天清晨,手機3天不離手、搶了50多個小時微信紅包的劉倩雯終於在朋友圈裡宣布:“愛在手機關閉時。我要放下手機過一天,回歸現實世界。”發完狀態,她馬上關掉wifi,帶著一個堂弟和兩個妹妹外出爬山,在沒有wifi和紅包的大自然中交流情感。

  “一覺醒來,突然覺得搶紅包一點意思都沒有。回家4天,隻顧低頭刷手機,都沒顧得上陪家人說上幾句話。”在回家路上,劉倩雯曾在腦海中憧憬了關於過年的幾個場景:一家人圍著餐桌調餡、擀皮、包餃子,躺在沙發上邊看春晚邊吐槽,與兄弟姐妹拆開紅包買票看電影……可如今回家過節,下館子代替了下餃子,搶紅包、刷朋友圈代替了看春晚、話家常,探親更像“簽到”,缺席了“走心”的陪伴。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在你身邊,你卻在搶紅包。紅包大戰擠壓了親人之間的情感分享,放下手機后,空虛感襲來。可是,年怎能在敷衍中錯過?”劉倩雯說。

  是“新民俗”還是“新隔閡”

  “紅包狂歡”培養了大批回家過節的“低頭族”,隻盯屏幕,不陪父母。不少網民感慨:互聯網紅包堪稱春節的“新民俗”。

  曾經的春節,是父母那代人盼星星盼月亮盼來的“奢侈”,勞作十天半月親手炮制出的宅堂繁華,寄托著一家老小一年的渴望。因為隻有那一天,可以換新衣、戴新帽、挑花燈、放鞭炮。

  “說到年,腦海裡還是老百姓攥著米票、面票、布票、肉票在供應站門口通宵排隊的喜氣洋洋的場面。拿到年貨,母親姐姐就忙著打年糕了。”84歲的王永祥老人回憶,“碰巧的話,初七初八還有舞獅隊來寨裡表演。”一回憶年味,老人臉上洋溢著幸福。

  47歲的北京市民趙女士說:“不論是年夜飯還是看春晚,笑語喧嘩明顯少了,沒有交流的年,越過越沒意思了。”老同學、老朋友干脆建個群,改聊天為搶紅包,更有應景的微信聊天表情“請用紅包砸我羞辱我”“一不留神,錯過幾個億”出現,在聊天群裡廣為流傳。

  人與人之間,看似多了小屏幕上的互動,卻少了現實中的交流﹔多了隔空的熱鬧,卻少了面對面的關懷。手機搶紅包的橫空出世,雖然令親友互動變得妙趣橫生,卻在一定程度上沖淡了傳統節慶的原滋原味、熱火朝天的生活氣息。

  而被紅包分散了注意力的親情友情,逐漸讓人們感到空虛和不安。聽長輩講一次禮儀,重溫一次家庭傳統儀式,借“祭祖”“跪拜”等儀式綿延對祖輩的敬畏之心﹔與老同學坐下來敘一敘舊,相互揭底童年趣事﹔與親人談談心,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這些春節傳統的過法,如今似乎變得遙遠,“隻有貼近傳統文化的東西更能喚醒鄉愁、孝心與親情。”趙女士說。

  若不能穩固親情,恐怕曇花一現

  誠然,互聯網紅包的走俏和盛行捕捉到了大眾的心理與趣味,不少網民表示,“搶紅包讓大人們找到了兒時的童真”“陪父母一起搶紅包拉近了兩代人的距離”。然而,那份對運氣的好奇和執著引人陶醉,卻模糊了傳統紅包那份真摯祝福、祝願的痕跡。

  互聯網紅包固然有趣,傳統的春節紅包卻不止於此。長輩提前買好紅紙,折疊成一個信封,在背面寫好祝願,並根據數字的諧音,裝進一筆吉利的金額,寄寓對晚輩來年生活的美好祝願。待大年初一,前來拜年的晚輩一到,把寫好了祝願的紅包塞進他們口袋,連同祝願和福氣一起送出去,收獲一份心靈的安穩,維系並加深親情。市民王權安對記者說:“搶紅包確實好玩,但適可而止,否則會因冷落家人,留下遺憾。”

  不難發現,紅包大戰最大的得益者當屬互聯網巨頭,他們通過“紅包大戰”成功布局了O2O生態系統,培養了一大批用戶及其消費習慣,騰訊股價因此大漲近4%。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不論是百姓的“圖開心”還是企業的“搶商機”,親情永遠不容錯過。

  年,終歸還是百變的外形,不變的親情。不少花樣繁多的新民俗,如果不能穩固親情,大多是曇花一現,產生審美疲勞的人們還將回歸到傳統的民俗裡面。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所所長向雲駒等專家表示,春節作為一個文化容量巨大的節日,涵蓋飲食、書法、對聯、龍燈、團圓、祝福吉祥、天人合一等多元的文化元素,民俗是一個逐漸融入、逐漸積累的過程,對傳統民俗的理解與認同將在代代傳承中逐漸強化。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姚茜、常雪梅)
相關專題
· 熱點·視點·觀點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