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沾滿銅臭的文藝怎能散發出馨香?

朱波

2015年01月26日14:0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去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京主持召開了文藝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在講話中特別強調:“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為什麼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染銅臭氣。否則,文藝就沒有生命力。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於精神快樂。”

就此,《安徽日報》刊發了“安軒平”獨樹一幟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文藝服務人民,必須破除功利之心、浮躁之氣和因襲之風三大陋習。”可謂直指時弊、發人猛省。筆者認為,解決“文藝沾染銅臭氣”這一陋習,必須弄清原因、綜合施治,才能對症下藥、藥到病除。

“數據”豈能消解藝術判斷。一個時期以來,當人們評價一部文藝作品的好壞,總是把眼睛盯著票房、收視率、發行量上。“某某電影創多少億元的票房收入”、“某某電視節目收視率排第一”、“某某圖書銷量達多少萬冊”……時常見媒端,一時間,票房、收視率、發行量等就成了評判一部文藝作品優勝劣敗的唯一標准。以電影《小時代》說事,該片曾一度獲得了超過8億的票房,在全國的排片量達46.55%,這是國內電影市場曾未有過的事情,但專業影評人對電影品質的懷疑,以及主流媒體對影片表現的拜金主義價值觀的批判不絕於耳。為此,一位影評人說過,“當金錢成為唯一標准,經濟效益被無限放大時,藝術便漸行漸遠。”因此,解決“文藝沾染銅臭氣”的問題,從文藝作品評價標准角度講,就是要徹底改變“唯票房、收視率等市場因素馬首是瞻”的做法,評價一部文藝作品是否成功,當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

“起哄”豈能消解審美標准。觀眾是文藝作品的受眾,文藝作品不管選擇何種表現形式、何種內容,都是投觀眾所好。因此,文藝領域出現的問題,觀眾責任無旁貸。不是嗎?時下,不少觀眾審美趣味“異化”、鑒賞水平低下,不是追求積極健康的文化產品,而是追求低級趣味的作品。特別是正如著名演員李雪健在座談會上所說的:“現在還有一種怪現象,就是有些作品觀眾一邊看一邊罵,創作者一邊挨罵一邊還掙著大錢。”為此,有人調侃道,現在的觀眾似乎染上了“爛片受虐症”。口碑極差,反而越受歡迎,如此黑白顛倒,試問還會有多少人耗時耗力耗錢去從事文藝創作呢?因此,解決“文藝沾染銅臭氣”的問題,從觀眾角度講,就是要培養健康向上的文化審美情趣,不去為那些低俗的文藝作品捧場、作秀、喝彩。

“有錢”豈能在責任擔當上任性。兩輪齊轉、兩翼齊飛,文藝工作才能進步。面對“有錢就是任性”的當今社會,不少文藝評論工作者面對金錢、利益的誘惑,失去了獨立性,淪為金錢的奴隸,誰給錢就替誰消災,一些宣傳和炒作代替了文藝批評,文藝批評逐漸蛻化為“文藝表揚”。因此,解決“文藝沾染銅臭氣”的問題,從文藝批評角度講,就是要打破文藝批評的“潛規則”和“利益鏈”,倡導真誠、獨立的文藝批評,讓文藝評論工作者真誠、獨立地為文藝作品“把脈”、“開方”,而不是為金錢所左右,搞“友情褒揚”、“紅包評論”,使文藝批評變了味、走了調。

總之,作為“市場奴隸”的文藝,已經失去了人民性,渾身銅臭氣的文藝又如何散發出馨香?所以,此風不剎,此偏不糾,文藝必將墮落為金錢的奴隸,銅臭甚至會玷污文藝的高貴和雅致。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黃策輿、謝磊)
相關專題
· 朱波文集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