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文藝“破陋習”,更要“樹碑立傳”

沈宏勝

2015年01月23日15:43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為什麼人的問題,從來而且永遠是文藝創作生產的核心問題。社會主義文藝本質上是人民的文藝。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是文藝作品的表現主體,是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因而,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是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人民服務是文藝工作者的天職。(2015年1月19日《安徽日報》文藝服務人民須破三大陋習 )

毋庸諱言,“文藝服務人民須破三大陋習“一文不僅分析了目前我國文藝創作存在的弊端,而且提出為什麼要破三大陋習之要義。依筆者之見,破除文藝三大陋習,更需要“樹碑立傳”。

實踐証明,延安文藝座談會為什麼至今還讓人們難以忘懷,當年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發表的講話至今仍感奮人心,其根本原因,堅持了人民性,堅持了文藝創作為人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文藝創作始終圍繞人民大眾而創作。在延安時期,涌現出了一批卓有成效文學家、藝術家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家。如丁玲、艾青、周揚,冼星海等,同時小說《小二黑結婚》、《暴風驟雨》、《白毛女》文藝作品,不僅極大地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而且對我國文藝發展產生具有深遠意義的影響。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方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確實如此,延安時期為何涌現出一批文學家、藝術家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家,文藝作品為何傳得久遠,其中一條就是“立”,為時代放歌,為人民而創作。隻有忠實而藝術地表現人民的奮斗和創造,抒發人民的情感和情懷,讓人民群眾喜歡,讓人民群眾心情舒暢,文藝作品就有取之不竭的源泉和素材。

事實証明,安徽開展千名文藝家下基層,為何受到了當地群眾的歡迎,就是因為深入基層,才能從群眾那裡獲取文藝創作的“靈感”,才能創作人民群眾喜愛的作品。文藝下基層,實際上就是“立”字當頭。“立”就是堅持人民和人民的生活,就是把泥土芳香寫進作品裡,來源於生活,高源於生活,讓人民群眾分享文藝的魅力,立就是,傳播正能量,就是要破除“功利、浮躁、因襲”三大陋習。

因為文藝這三大陋習,我國文藝創作難以出現像延安時期文學家,藝術家和具有影響力的文藝作品。我國的文藝創作要守住文化的“根”與“魂”,要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密切之聯系。在傳承上弘揚我國文學藝術,在創新上豐富和繁榮我國的文化藝術。

文藝隻有選擇了人民,才能為人民所選擇。文藝隻有反映出人民的真實意願,才能滿足人民的心願。

破除文藝“三大陋習”, 就是要培養出人民滿意的一批文藝大家,為人民而抒懷,為人民、為我國文藝創作“樹碑立傳”,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黃策輿、謝磊)
相關專題
· 沈宏勝文集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