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透過姚貝娜的角膜能看到怎樣的世界

韓品丹

2015年01月19日16:0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1月16日,33歲青年歌手姚貝娜因乳腺癌復病逝,姚貝娜在昏迷前委托父親簽署了捐獻角膜的志願書。其眼角膜分別捐給了深圳、成都的兩位病人。1月18日,實施角膜移植手術的四川小伙成功摘下蒙眼紗布,已能看到光明。(1月18日中新網)

年輕的姚貝娜就這樣趟過了自己“生命的河”,無情的病魔吞噬了一個好聲音、天堂裡多了一個歌者。透過她的眼角膜,我們能看到一個怎樣的世界?重見光明的,不僅是兩位成功接受姚貝娜角膜移植的病人,這不只是一次普通的器官移植手術。網友們紛紛為年輕的“角膜”點贊,並且在微博話題中,有很多人就此萌發捐獻器官的想法。

器官移植技術作為人類醫學發展的巨大成就,曾挽救了無數終末期疾病患者的生命。但我國卻是世界上器官捐獻率最低的國家之一。據統計,現階段我國100萬人裡,才有0.6個捐獻者每年器官移植手術僅有1萬例左右,供需比約為1︰30,而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為1︰3。巨大的缺口,讓很多終末期器官衰竭患者都在無奈的等待中逝去。從今年1月1日起,中國全面停止了使用死囚器官作為移植供體來源,公民自願捐獻將成為器官移植使用的唯一渠道。

透過姚貝娜的眼角膜,我們看到的是我國器官捐獻的光明。第一縷光明來自社會正能量戰勝傳統觀念的勝利,打破了很多人固守的“入土為安”,不能“死無全尸”的觀念之困。有網友說,姚貝娜捐贈了眼角膜,是用另一種方法在看世界。沒錯,拋棄舊觀念,給生命一次別樣重生的機會,“即使自己的生命燃燒到了盡頭,也要以另一種方式去照亮別人的明天”,這其中傳遞出的是一種大愛,和現代人對生命的尊重。

第二縷光明來自此次角膜移植過程的清晰度、標准度和透明度。捐不捐贈器官有一部分是“願不願意”的選擇題,還有就是其中復雜、隱晦的程序讓人缺乏信任感。讓民眾相信捐獻的器官沒有被“牟利”,沒有被擱置,才能推進民眾捐贈器官這種有益社會的公眾行為的熱情度。從姚貝娜病逝三小時之內進行角膜摘除手術到角膜空運、移植成功一共不到30小時的時間,嚴格的捐贈程序及保護措施讓人感到心安和信任。如果所有捐贈者和被捐者都能認同這個“待遇”,那麼捐贈意志才能順通無阻。

當然,我們無意拔高姚貝娜角膜捐贈的意義,但是這次公眾人物的捐贈行為卻是有“點題之義”。公眾對器官捐贈已經不是緘口不言,更多的人性光輝正在一點點顯現。不得不提的是,目前我國缺少供體來源統一的登記體系,也沒有形成規范捐獻移植人體器官的標准程序,和公正、誠信的社會氛圍。在民眾捐贈意識覺醒的當下,國家決策如何與之呼應值得決策者深思。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黃策輿、謝磊)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